當地法院出臺審理指導意見,有助于推動地方金融改革
“看來案情峰回路轉了!”8月15日中午,溫州本地律師葉劍秋在微博上如是說。葉劍秋之所以難掩興奮,緣于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此前一天發布的《民間借貸案件審理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對民間借貸所涉夫妻共同債務,進行了十分詳盡的解釋。葉劍秋手頭上,正有一個相關案件尚未宣判,《意見》的及時出臺,顯然為其厘清案情提供了極大的司法支撐。
事實上,溫州市出臺《意見》的時間,放在全國看來雖談不上早,但是其細致程度確是目前國內少見的。除了對夫妻共同債務有清晰界定外,《意見》清楚列舉了四種被認定為無效的借貸行為,還提出,企業僅在單位內部針對本單位職工集資并用于本單位生產經營的,該借貸行為將被認定為是合法有效的。
浙江省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楊軼清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溫州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驗區,不僅要探索體制內的金融改革路徑,更要找到適合溫州自身發展特色的解決方法。“如果一味地按照體制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就算最后改革成功了,那么溫州的民間活力也被扼殺了。”而溫州市中院出臺的《意見》,正被看做是一份“接地氣”的地方法規文件。
集資案裁量尺度有望統一
根據時代周報記者從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得到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市法院共受理民間借貸案件12035件,涉及標的額81.88億元,收案數與2011年全年12052件幾乎持平,是2010年全年的1.46倍,收案標的額是2011年全年的1.52倍,是2010年全年的2.36倍。
事實上,相較于與日俱增的收案數與標的額,真正讓人頭疼的是,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甚至是金融敲詐之間,一直缺乏一條清晰的界限。民資活躍的溫州,一直缺乏一套統一的案件裁量尺度。
“同樣性質的案件,在同一個法院審理,可能都會出現不同的審判。”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因此公眾自然會對司法公正性產生質疑。”不過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也強調,很多時候,未必是法院主觀造成的,“恰恰是由于司法界定上缺乏明顯的界限,使得‘同案不同罪’的情況頻頻出現。”
另一個讓周德文擔憂的情況是,目前地方政府在民間借貸的態度上,有些“秋后算賬”的意味,“對放高利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旦出現社會問題,就對這些涉事人一抓了事。”甚至在民間借貸的司法界定上,很大程度也是由其造成的社會影響來決定的。“社會反響大的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反之可能就被當作是正常的民間借貸。”周德文認為,這樣的判定,十分不科學。
事實上,與山東省、上海、南京等地相比,溫州這份《意見》在出臺時間上絕對不能算早。但是從《意見》的細致程度上來看,溫州市對于厘清民間借貸這團亂麻的決心,可見一斑。
《意見》指出,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從事非金融業務的法人、其他組織之間以及從事非金融業務的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借貸人民幣,港、澳、臺幣,外幣或者國庫券等有價證券的行為。”經批準設立的依法從事擔保、典當、租賃、小額貸款等業務的企業法人及其分支機構,通過融資擔保、典當、租賃、發放貸款等形式進行借貸,由此引發的糾紛可參照適用《意見》。
此外,《意見》還確認了四種無效的借貸行為,包括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企業以借貸名義非法向社會集資;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借貸行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