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余額寶”之后,“活期寶”“微銀行”等互聯網金融產品陸續上線,為廣大居民的“碎片化理財”提供了諸多便利。與此同時,對于行業發展中暴露的諸多問題,相關部門也應保持關注,及時防堵監管漏洞,為行業發展創造更好的外圍環境。
相對于銀行理財等傳統途徑,“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門檻更低、操作更加便利,更好地滿足了居民理財在時間和金額上的碎片化需求。對于互聯網金融,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均表現出了鼓勵創新的積極姿態,而行業“野蠻生長”的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也需引起足夠的警惕。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互聯網金融目前發展勢頭良好,但其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比如一些公司以互聯網金融的名義推銷理財產品,其是否已按規定取得代銷資質?在產品銷售過程中,誰來保證個人金融信息的安全?有沒有健全的機制來防范互聯網公司的“道德風險”? 如果沒有任何監管,任憑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只會帶來更多的風險。
事實上,即便是在中國已出現多年的互聯網金融形式“網絡信貸”,仍然處在監管空白之中,僅去年一年,中國就已發生多起網絡信貸公司“跑路”事件,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指出,金融創新應該鼓勵,但監管也必須及時跟進。相關部門應密切關注行業發展,使監管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進一步加強規范,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造更良好的外部環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