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礦產類信托項目兌付風波不斷。繼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30億元項目在春節前夕最終實現剛性兌付之后,吉林信托近日對投資者表示,其為煤炭開采商聯盛集團發行的信托產品可能很快發生違約。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銀監會內部了解到,中國銀監會已發出行業預警,要求各地銀監局加強對煤炭行業信用風險的檢查,這反映出政府對該行業潛在違約的擔憂。
知情者稱,銀監會的通知并未提及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信托產品,但各地銀監局都被要求密切監控相關行業的信托和理財產品風險。此外,該通知還要求各地方關注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相關風險以及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
煤炭信托違約風險或上升
2009年下半年開始,煤炭價格進入下跌周期。相關數據顯示,煤炭價格在過去一年中下跌了16%。對于中小煤礦而言,它們的生存境遇更加困難。
東興證券煤炭行業分析師劉婓告訴記者,“目前煤炭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通過發債進行融資,因此受銀監會規定的影響不大。而山西等地的很多小型民營煤礦往往靠發行信托產品支撐,可能受到銀監會收緊行業融資政策的沖擊。不過,據我們了解,從2013年開始,許多信托公司已經開始收縮對于煤炭行業的信托產品。”
由于行業效益不佳,許多中小煤企被迫削減產能,導致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償還貸款和債務。大華繼顯煤炭分析師劉海倫表示:“政府對該行業發出警示,并拒絕救助違約事件,將有利于該行業未來的兼并重組,讓市場承擔風險。”
據媒體報道,銀監會此前已發出提醒,因企業互聯互保引發的風險傳遞比較嚴重,部分地區的煤炭企業從“抱團欠款”轉向“抱團逃廢債”,區域信用環境有所惡化。據用益信托數據,2014年到期兌付的礦產類信托產品規模至少在113.33億元以上,涉及到13家信托公司。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可能發生更多的信托或理財產品違約事件。
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表示,由于煤礦行業產能過剩,煤炭市場進入整體低迷,產品入庫壓港,企業資金回流不暢,而煤炭市場供過于求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還有一定的下跌空間,煤炭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將受到很大的考驗。
銀行貸款“調結構”
有業內人士認為,煤炭是中國經濟的一項支柱產業,目前銀行業整體對煤炭行業的總體風險敞口不小。
“一直以來,我們對礦產類信托很少介入,因為覺得風險比較難把握。未來我們也會根據監管要求對煤炭行業的授信進行篩查,排除風險點和隱患點,并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位于中部省份的某城商行高管向記者表示。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小煤企,一些大型煤礦也遭遇了業績下滑的尷尬,如神華和中煤在2013年的凈收入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根據巴克萊報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煤已承擔500億元凈債務,自2008年峰值以來,中煤的股價已經暴跌82%。
在1月6日召開的2014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銀監會提出要防范七大風險。其中,在防化產能過剩風險方面,通過產能整合重組、技術改造,促進生產資源有效利用,盤活沉淀在過剩產能上的信貸資產,減少風險總量。
一位國有銀行信貸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產能過剩行業,該行內部制定了非常詳細的信貸標準,對礦產類信托等表外業務的融資主體要求甚至還要高于表內業務。該負責人說:“現在貸款方面的最大問題在于看不清楚未來趨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