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間
時間將近凌晨一點,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的酒吧中見面時,身處酒吧另一桌的同行前來打招呼的方式是:“蔡總你太厲害了,讓我們只能轉行做私募資本投資了”。對此恭維,蔡的反應是朝對方樹了下拇指,直白回應:“你聰明。”
即使在從來不缺乏自信人物的投資銀行業(yè),蔡洪平的強勢與激進風格也是極為罕見的。行業(yè)內不乏有人稱其為“非常富有攻擊性”。而最為體現(xiàn)蔡的攻擊性的,是他在IPO項目定價方面,被同行們視為“太過激進”。
一個典型事例是,今年4月碧桂園上市前,其兩家承銷商對這家公司市盈率的判斷差異極大:瑞銀的預期是17到23倍,而另一家投行的市盈率預期為11到15倍。蔡洪平承認,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兩家承銷商差異如此明顯,前所未見。
讓蔡洪平有底氣給出高估值的,首先是瑞銀龐大的理財客戶基礎。
在碧桂園的定價猶豫未決時,瑞銀沒有閉門反思,而是直接讓投資者作出判斷。他們先找到了瑞銀的大客戶之一,恒基集團的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嘉里郭鶴年、新世界鄭裕彤和中信泰富榮智健,詢問恒基是否有意成為此一項目的基石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當李兆基等香港大亨順利介入,其他投資者的信心也就水漲船高,之后兩天時間里,僅瑞銀內部客戶募資規(guī)模就達到了20億美元。這就意味著,瑞銀不必降低底線,只用自己的理財客戶的資金就可以買斷這次總規(guī) 模19億美元的IPO發(fā)行——這種信心保障并非每家投行都可以做到。
更為重要的是,蔡充分充分利用了過去兩年時間里,香港資本市場和中國內地市場的熾熱景象。當多數(shù)投資者還在享受兩年間持續(xù)的高回報時,蔡洪平已經(jīng)將其定義為一個可以為自己所用的大趨勢。
“這是一個屬于中國增長型公司的、屬于中國獨特故事的、屬于香港資本市場的時代。”蔡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說。
在他看來,中國經(jīng)濟正在經(jīng)歷著三點實實在在的變化。首先,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民營經(jīng)濟已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高增長期;其次,當下的中國,就像美國1950年代的消費品市場和2000年的高科技市場的結合體,因此,中國企業(yè)的故事將和美國同行有著明顯差異,也就是說,全球投資者不應該再拿美國商界的標準對標中國企業(yè);第三,中國經(jīng)濟崛起時,全球唱主角的資本市場并非華爾街,而是香港。香港資本市場資金充裕、與中國大陸無時差、了解中國企業(yè)真實狀況這三個特點,注定了中國企業(yè)能獲得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
由此三點定論,蔡導出了一個給中國企業(yè)新的定價公式:那些擁有良好業(yè)績復合增長率(CARG)的企業(yè),它的市盈率與增長比率(PEG)應該等于1。即,過去3、5年間擁有30%年增長率的企業(yè),也就應該享受30倍的市盈率。
這種評估方式有時令企業(yè)主本人也感到驚訝。2月中旬匯源果汁上市時,它的財務數(shù)字并不驚人:2006年全年利潤不過2.2億元。上市前,匯源創(chuàng)始人朱新禮對蔡洪平稱,他希望公司的市值能達到60億元,即獲得大約30倍的PE。但以其招股價計算,上市當日匯源的市值已經(jīng)達到86億元,接近45倍的PE——匯源2006年的收入和利潤比2005年分別增長了48.4%和42.5%。
“我不是激進,我是與時俱進”,蔡說。雖然匯源創(chuàng)業(yè)時最初的動力極為簡單:中國有大量的水果浪費,最終只能爛掉,而且,朱新禮觀察到,美國人的冰箱里經(jīng)常存有果汁。但在今天,它已經(jīng)變成一個更大圖景的故事:隨著中國中產(chǎn)階級的崛起,人們對于生活水平的要求在提高,必然會催生出許多優(yōu)秀的消費品公司,而它們中的一些在未來還可能升級為國際級品牌。
一系列IPO的成功,讓蔡在機構投資者那里獲得了絕大多數(shù)投行家夢寐以求的強勢地位——蔡將此比喻為“掰手腕”——當一家歐洲老牌基金不停抱怨碧桂園17到23倍的PE太貴,瑞銀的團隊反問:你買還是不買?當對方最終同意購買價值一億美元的股票,蔡對身邊的同事說:“給他的股票多一點,因為他是第一個投降于我們的定價的。”
而蔡的另一個聰明之處在于,在獲得一個強勢形象之后,他又以此進一步引導資本市場。
2007年初時,蔡洪平曾有機會參與SOHO中國,但因競爭原因,瑞銀最終被排斥在承銷商行列之外。到年中時,碧桂園成功上市,隨后綠城國際[cye.com.cn]的股票后續(xù)發(fā)行和可轉債也已做完,卻仍未見到SOHO中國的上市。對此感到不解的蔡在7月下旬又去找到潘石屹和張欣,探問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問題很簡單:SOHO只有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這一數(shù)字比起碧桂園超過5000萬平方米的儲備顯得太過微薄,以至于剛剛看過碧桂園投資者們難以動心。
“改變香港投資者價值觀的是我們,他們以前看地產(chǎn)公司看到是市帳率(P/B),因為碧桂園的項目,我們引導投資者看市盈率,看市盈率就要看土地儲備。但這是兩個故事,碧桂園是中國的城鎮(zhèn)再造者,而潘石屹的項目在市中心,怎么可能有那么大土地儲備?”蔡回顧說。
新的價值判斷使瑞銀重新奪回SOHO中國主承銷商的領導地位,并再一次改變了香港投資者的價值觀:瑞銀強化了SOHO在中國地產(chǎn)業(yè)獨有的品牌價值,并將其定義為“中國最大的[cye.com.cn]著名品牌商業(yè)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而在引進了恒基、九龍倉、中信泰富、劉鑾雄等人作基石投資者之后,這輪教育再次見效:SOHO的國際發(fā)行部分獲得了57倍認購,香港發(fā)行則獲得了170倍認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