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
多少可謂機緣的是,蔡又在恰當的時候出現在了恰當的平臺。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外資投行在華的金字招牌只有兩個: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它們長期的領導者約翰·麥克和漢克·鮑爾森均與中國政商兩界擁有緊密聯系,而摩根士丹利與高盛也享受著競爭對手所不及的領跑優勢,如它們分別借道中金、高華,獲得了分享中國機會的直接通道。也正因此,任克英在花旗時期超越 行業預期的表現格外引人注目。
相比之下,因財富管理而聞名的歐洲金融巨頭瑞銀集團在華可謂低調。其瑞銀證券主席李一在今年早些時候接受《環球企業家》雜志采訪時曾坦率承認:“瑞銀進入中國是慢熱”。
但它對于中國市場的積淀相當漫長。一名投行業富有經驗的人士對本刊稱,在1990年代后期,瑞銀就開始在中國積累電力、能源等行業的知識與人脈。而在2005年前后,它更由長期積累變為主動進攻。在看到醫療器材行業的機會之后,它早于任何同行,率先組建了一支團隊考察中國的醫療器材行業,據說最初[cye.com.cn]的考察范圍涉及50家公司,在逐一篩選后,它最終成為了邁瑞等公司的承銷商。行業內關于瑞銀在華汲汲投入的另一個論據是,坊間傳說運做中國銀行上市項目時,他們甚至派專人輔導中行高層英文。
這些積累在2005年變成了一次飛躍荊棘的驚人之舉。當年9月,瑞銀獲得中國政府批準入主北京證券,直接獲得國內本地股票與債券全業務牌照。這讓它和[cye.com.cn]高盛高華成為了唯二兩家能夠充分利用中國A股市場獲益的外資金融機構。據稱,入主北京證券的首功之臣為瑞銀亞洲投資銀行副主席何迪,何也是幫助瑞銀獲得中國銀行上市承銷業務的關鍵人物。
“投資銀行有些交易做不成也就做不成,但是北京證券我們不能輸,贏了以后就能在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上”,李一在采訪中表示。
這是一個極為正確的判斷。2006年8月,商務部、國資委、稅務總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證監會、外匯管理局等六部委發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其中專有一節討論對特殊目的公司的約束問題。2006年9月8日后,所有為上市而在海外設立投資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國內資[cye.com.cn]產的國內公司,都須向商務部申請辦理核準手續。這極大收窄了國內公司借助外資重組的可能性,并直接導致以紅籌公司形式上市的可能大幅降低。
事實上,2007年以來,證監會已經很少審批企業赴海外上市的申請,即使注冊地在國內的企業,如西部礦業、重慶力帆,也在遲遲不見批復后轉道A股。對于缺乏承銷A股資格的海外投行,這不啻為一個沉重打擊。
蔡的教育
蔡洪平第一次做生意,是1970年,當時他16歲,在上海郊區的江蘇海門縣 作農民。
他所看到的商機是,一頭羊交配一次需1元,但每生出一只小羊可以賣7元錢。于是他買了一只羊羔,喂養一年后牽去配種,7個月后,他得到了三只小羊,其中兩只被賣掉了14元,這是他賺到的第一筆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