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國:營造創業熱土孵化小老板
在上海市虹口區委書記孫衛國看來,以創業帶動就業,是一場觀念的革命,是對社會的一種推動和進步。其真諦是,鼓勵待業者依靠政府的政策而不是救助走向創業的道路。
最新數據顯示,虹口區已成為上海市創業帶動就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2007年底,全區無業、待業人員總數下降到9萬,而白手起家的小老板多出近2萬人。17098個新生的微小型企業、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不僅新增崗位9.87萬個,并且當年完成產值4.1億元。
讓待業者主動起來
2000年,孫衛國到虹口就任區委書記。當時,虹口在難以消化區內12萬待業下崗人員的同時,每年新增1萬勞動力,又約有2000多個崗位缺口。2003年的數據還顯示,全區80萬常住人口中,超過12萬處于無業、待業狀態。
如果通過購買公共服務崗位來全部安排,按政府為就業雙困人員托底安置崗位1.7萬元/年的“時價”,區財政難以承擔。再者,也沒有這么多的公共服務崗位。
而且,傳統的就業模式里,人們習慣了由政府推薦和安排工作崗位。這種被動的就業形態,造成就業者缺乏就業激情。結果往往是:政府、就業者、就業單位三不滿意。
孫衛國認為,崗位必須經過競爭而來才會珍惜,就好比日常生活中,你送給別人一個東西,接受者往往不珍惜。而如果是他自己掏錢買來的,他就會倍加珍惜。
于是他強調:“與其把政府的錢貼在就業崗位上,還不如用在激勵就業者創業上。政府從提供崗位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轉變為提供政策,由待業者依靠政策自己創造就業崗位。”
孫衛國認為,傳統的就業格局,側重的是對求職者(包括初次就業者和再就業者)一對一的幫助和扶持。而創業型就業,則不但關注求職者個體的就業問題,它還更注重創業者的就業帶動效應。
前者是政府“埋單”托底,為特殊困難群體在特定時期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后者是政府拋磚引玉,讓有能力的創業者實現個人價值。如果創業成功,那么解決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為更多的求職者創造崗位。
“解決就業問題,必須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就業體制,采取‘兩條腿走路’、兩種模式并舉的方式,使待業者逐步從被動就業過渡到主動就業。”他鼓勵待業者自己當老板,找市場,面向社會。
“度身定做”創業服務平臺
融資難,是創業者反映最集中的問題之一。但由于管理部門擔心“壞賬”,只為創業初成者提供“事后擔保”,即使給予擔保也不愿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限制了創業扶持資金的效果。
而虹口區政府獨辟蹊徑,為創業者設立基金平臺。并將原本設在區招商局下的2000萬元“區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改名為“扶持創業促進就業專項資金”,整建制劃轉區勞動保障局。
“創業初期最需要的就是錢,你們要研究怎樣扶植創業,合理地把資金用到創業者身上。不用考慮一時的保值、增值。”孫衛國表示。同年,虹口區又新增每年1000萬元的促進就業專項資金。
區勞動保障局副局長梅小平記憶猶新,他十分感慨地說,創業也要冒風險,政府出面設立風險基金,允許有5%~20%的壞賬,由此來調動創業的積極性。孫衛國認為,創業者貸款,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成功,政府應該承擔一些創業失敗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