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業者享受實實在在的優惠,給予實實在在的扶持,是虹口近年來制定各項扶持政策的出發點。從2003年首先推出的“開業園區業主可同時享受市區兩級房租”,到最新制定、即將出臺的針對35歲以下青年以及用工20人以上企業等不同對象的6條優惠政策,短短4年多里,虹口區已制定了20條為創業者“度身定做”的政策。
孫衛國感到,要讓創業者真正享受到政策實惠,就要破除各部門的“壁壘”。為此,虹口組建了由19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領導小組,任何有關創業的問題都能拿來商量解決,解決不了的由區領導統籌協調。
此前,待業人員周建偉帶著7個人,準備開辦打印機耗材回收服務社。當時我國電腦耗材回收政策是一片空白,環保許可無據可循,服務社不能開展業務。
他們把周建偉和區勞動局、區環保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請到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專門協調會。會上當場拍定:先請專家為服務社免費做環保鑒定,再幫周建偉到市環保局辦批文。
當周建偉手持批文去工商局注冊時,一位“老法師”說,辦了一輩子注冊,從來沒見過這類企業名稱。
創業也是一種生產力
孫衛國認為,在就業問題上,不能簡單地把待業人員作為勞動力對待和安置,他們應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也是一種生產力。以創業的精神推進就業,就會使待業人員對發展生產力產生強大的爆發力,這種生產力,不是簡單的算術增加,而是幾何級的增長。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的創業型就業嚴重不足,制約了創業帶動就業潛力的充分發揮。尤其是,自2003年以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2007年畢業生人數超過500萬,而2008年將進一步上升到560萬左右。這么龐大的青年就業隊伍,他們的一次就業率大約只有60%多一點。
將待業者看成是勞動力,必然會造成消極的、被動的就業政策,就業的路子也會越走越窄。而把他們當作生產力,就業的“包袱”就會變成“財富”,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將會起到很重要的推進作用,孫衛國強調。
近五年來,虹口區將創業孵化園區(原來的再就業中心)從原來的一個園區、2.1萬平方米,擴展到現在的18個創業孵化園區、將近30萬平方米。孫衛國表示,這么做的目的,是讓待業者創業有個窩。他笑道:筑巢引鳥,只有把巢建好,鳥才會進來。
同時,區勞動保障局還組建了一支開業指導專家團隊,采取“一企一策”定向指導,做好小老板的創業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