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才報告的分析,壓縮招生規模的策略受到來自高校外部大眾教育需求和高校內部教育資源過剩雙重擠壓,以及高校之間的競爭制約,短期內難以實施;引導學生放棄擇業機會而低標準就業策略,雖然是大多數高校普遍采取的最有力措施,但是政策本身遭到來自社會各方的廣泛質疑,社會普遍認為,接受過多年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放棄其擁有的知識資源和專業技能與其他勞動者競爭,結果是“零和博弈”;為此,鼓勵學生積極創業仿佛是邏輯的必然。
從社會發展來看,社會呼喚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型人才,鼓勵大學畢業生積極創業,首先是對大學生潛在的知識資源轉變為現實的經濟資源的迫切需求,渴望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能夠為社會帶來新的就業崗位,普遍地創造知識經濟神話;其次是對大學生潛在能力轉變為現實能力的急切愿望,大學生人力資本積累多年,他們有能力現在或將來實現創業,社會要求享有更多知識資源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能夠比一般勞動者更快地發現創新機會、創造更多創業崗位。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創業已經成為主要的力量,也不意味著創業教育已經成為眼前的美麗現實。人才報告粗略地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歸納為三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