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是北京首批大學生村官聘用期滿的日子,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利用好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在農村創業無疑是他們很好的出路;同時,就業形勢愈加緊迫,創業無疑是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另一種途徑。
但根據調查,青年創業的依賴心理較嚴重、創業意識不夠,往往導致創業沒有結果。如何將青年創業的意向變為行動,創業教育顯得刻不容緩。同時,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劇增,“知識失業”越來越明顯,也為創業人才和創業教育提供助推力。專家表示,創業教育需學校、社會機構和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知識失業 依靠創業解決問題
“知識失業是指一部分受過相當教育的知識勞動者找不到工作或降低工資標準、放棄專業技能優勢與其他勞動者競爭工作崗位。”這是去年發布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中對知識失業的書面解釋。
也許人們對知識失業這個名詞感到陌生,但越來越緊迫的就業形勢,讓越來越多的高學歷者紛紛降低期待薪值,或在找工作的“路上”奔波著。尤其是在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劇增、金融危機爆發的環境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成了社會的關注熱點。
專家指出,解決知識失業的根本途徑有三種,一是壓縮招生規模,二是引導學生放棄擇業機會而低標準就業(工資、專業特長與工作環境),三是鼓勵學生積極創業。由此看來,創業將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首要選擇。
據了解,知識失業信號越來越明顯,將勢必為創業人才和創業教育提供外部助力。“社會呼喚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型人才,鼓勵大學畢業生積極創業,是因為大學生人力資本積累多年,他們有能力現在或將來實現創業,社會要求享有更多知識資源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能夠比一般勞動者更快地發現創新機會、創造更多創業崗位。”該專家表示。
創業 實現就業的另一種途徑
今年7月,北京市首批2016名大學生村官從853個行政村結束3年任期。他們任職期滿后,首先將面臨轉崗的問題。今年全國12省的一項抽樣調查中,在回答“政府提供的出路中,你會選擇哪一個”時,70%的村官回答為“考取公務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