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成為中國的首富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們中的一部分應該脫離實體成為更高層次的“資本家”,這是浙商轉型的一個方向,也是浙江整體經濟突破的一個方向
文 本刊記者 宋華安
自中國有了“富豪榜”以來,“中國大陸首富”就四次花落浙江省,2003年、2005年分別由網易丁磊、盛大陳天橋摘取桂冠,而2010年則被稱為“水中蛟龍”的宗慶后采得。在過去的10年中,廣東8人次榮登首富,以28%的首富榜比例排名第一,浙江以4人次獲得首富占14%,位居第二。
縱觀中國大陸首富排行榜,浙商成為首富似乎更顯特點豐富:互聯網、網絡游戲、飲用水等等或傳統或高新的產業,均能做到上榜,其成功的密碼,用盛大網絡CEO陳天橋的話來說就是四個字——“專注,節奏”。有研究專家表示,浙商成為中國的首富注定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實上,浙商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創富傳奇經歷了兩個階段和兩個派別的輪替,并由此形成了兩種力量的對比及融合。分水嶺是2000年,2000年以前是草根派的天下,萬向集團魯冠球、娃哈哈宗慶后、正泰南存輝、吉利李書福、傳化集團徐冠巨、西子集團王水福、新光集團周曉光、華立集團汪力成、德力西胡成中、復星集團郭廣昌、美特斯邦威周成建等等浙商名宿,均早已資產過億。從2000開始,隨著互聯網產業在中國快速興起,出身科班的馬云、丁磊、陳天橋、孫德良們,打開了新經濟互聯網的大門,無論從速度還是規模來看,網絡經濟新貴們的發展絕不遜于已占山為王的草根派,成為一支新的商業領導力量。
改革催生的草根派
目前的主流浙商依然是生于上世紀40~60年代的一批趕早的人——魯冠球、宗慶后、汪力成、周曉光等企業家都經歷過文革,動蕩不安的社會、清貧的生活、物質的匱乏是他們對那個時代最深刻的記憶,舊體制對創造力的束縛使他們不甘簡單而清苦的生活,在那樣的時代他們的原始積累充滿了更多的艱辛。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政策之風很快吹到浙江這個同樣窮困的沿海省份。1945年出生的魯冠球正是浙商中典型的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