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就輟學的魯冠球先后搞起了沒有掛牌的米面加工廠,打鐵鋪,修自行車等小生意,這些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對機修的經驗,以及他在當地村民中良好的口碑。1969年,魯冠球迎來了一個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的機會,盡管這個農機修配廠是個爛攤子,廠里的萬向節(jié)等產品大量積壓,但頭腦靈活的魯冠球通過參加展銷會、降價等方式,逐步打開了產品銷路,并經過10年的打拼,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
1980年開始,他調整戰(zhàn)略,專注于萬向節(jié)產品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通過加強管理、提高質量,成為全國同行中的佼佼者。而同時期,宗慶后,汪力成、周曉光等企業(yè)家也開始從無到有,慢慢積累起原始資本,并在逐漸好轉的消費潮流中打開了產品銷路,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場網絡基礎。
1990年后,魯冠球帶領萬向開始了集團化、國際化和資本化的運作,在美國建立公司,并于1997年成功將產品打進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成為其零配件供應商,2001年收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L,進入美國資本市場。至今,魯冠球已將近30家海外汽車零配件企業(yè)收入囊中,萬向也由此成為一家國家化的企業(yè)。
不管是魯冠球的汽車零配件行業(yè),宗慶后的飲料行業(yè),汪力成的電能表行業(yè),周曉光的飾品行業(yè),還是南存輝的低壓電器行業(yè),這些企業(yè)家的事業(yè)從零開始的時候,都面臨著一些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的壓力,早期的創(chuàng)業(yè)積累過程是艱辛的。他們雖然在動蕩年代都沒條件在學校念好書,但社會Cye.com.cn這所大學教會了他們一切,做人、做事,如何堅持和獲取機會。在一個什么都能做、做什么都可能成功的時代,明智的企業(yè)家通過有效借助政府的改革開放優(yōu)惠政策,緊跟國民的消費節(jié)奏,逐漸成長為浙商的先鋒和先導。
從草根成長起來的老一代企業(yè)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從事的實業(yè)在那個年代看來都是并不起眼的小產品。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做實業(yè)是因為沒有選擇,但這恰恰是最好的選擇。周曉光還在義烏擺地攤的時候,她從沒想過將來還能把飾品做到幾十上百億的規(guī)模。上世紀70年代末至整個80年代,那些小商小販跟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順勢而為,專注、堅持并把握每一次產業(yè)發(fā)展的機會,今天都有所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