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業一年半以后,張凱寧拿到了“聯想之星”的投資。
2008年的9月份,張凱寧參加了聯想之星一期班。這位中科院深圳先進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先進院)的處級干部也很想把“平時的知識變成產品”,他恰恰是柳傳志特別想“轉化”的人。他還記得面試時柳傳志問他的問題:如果我們投資你,你會離開科學院去創業么?他的回答是:I DO。
2007年的冬天,聯想控股柳傳志打算死磕一件事情,把“科學家變成企業家”。就在當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和柳傳志在十七大會議期間進行了一場討論:是否可以通過舉辦“抗大”的方式實現“科學家到企業家”的轉變。無論是路甬祥這位國家科學技術最高學術機構的掌門人,還是從這個機構里走出來的最成功創業者柳傳志,都寄望于這所“抗大”能解開他們的心結:希望能把更多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這就是聯想之星的由來,他們都希望這能在中國的科技型創業人才中放上一把火。
2008年6月份,聯想控股和中科院就宣布聯合啟動“聯想之星”創業CEO培訓班計劃。這個由聯想控股主導的“創業抗大”,主旨就在于用“創業培訓+天使投資”的方式,探索一條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道路。
2008年的張凱寧來“聯想之星”班時,手里只有一個和醫學檢測相關的芯片實驗室項目,對創業該是如何還沒有個整體的概念。而他和其他已經創業多年的同學們,都不知道“聯想之星”是什么。事實上聯想控股內部對此也沒有答案:天使在中國很少,機構型的天使更是前無古人。
“我們在接受培訓,聯想之星也在這個過程中完善團隊、模式等等。”張凱寧說。
“我們內部對天使怎么做是有爭論的。”聯想控股高級投資經理陸剛說,從起步到現在很多東西還在慢慢明確過程中”。柳傳志希望一年后聯想之星能真正找到“做天使”的感覺。
“要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去上聯想之星CEO培訓班,張凱寧說自己還是帶著問題去的,“想系統學習一下創業的知識”。但事實上當時的張凱寧對創業會碰到何種問題,只有一些模糊的感覺。
然而這對聯想控股而言也是個新課題。
事實上,這也是聯想選擇從中科院開始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張凱寧看來,聯想之星的課還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是根據調查設置的課程”。最初的教材,是把創業企業“創業各個階段的煩心事”整理歸納之后形成的。這10次總共53節的課程,聯想控股內部為此九易其稿。但每一期的課依然講得非常辛苦,隨著聯想之星的發展,課程內容仍需要不斷修改。
比如與一期相比,聯想之星二、三期招生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反轉”,其三期班不得不依據企業發展階段而分成兩個班。“擴大化”是聯想之星必然會走的一條路,聯想之星二期班就出現了非中科院背景的社會企業。這是柳傳志的愿景。
“路甬祥院長早就指示過要與地方合作。”柳傳志指出,聯想之星并非一個封閉的班,就像聯想之星并不只屬于聯想控股一樣。 “如果沒有聯想控股的整體實力作為支撐,這一計劃很難實行。”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唐旭東說。去年9月,聯想控股公布新戰略,"聯想之星"是其新戰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于聯想之星,柳傳志提出“要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聯想控股為此調整內部結構,聯想之星所屬的“孵化器投資部”與戰略投資部、資產管理部并列為聯想控股的三大業務部門,其內部又分為培訓部和投資部。這個新成立的部門由9個人組成,唐旭東“兼任這個團隊的總經理”。在聯想控股內部,“本來就沒有幾個副總裁”。柳傳志說。
張凱寧從聯想之星畢業時,把自己的“畢業作品”和最初報名時提交的商業計劃書做了一個對比,“如果說最初我看到的只是一個模糊的夢的話,那時我已經明確了清晰的實現路徑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