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第一個周五,地鐵站廳的零食店里,店員陳敬輝看著人群緊挨著,挨貼著在店鋪門前蠕動。盡管門外摩肩接踵,但人們匆忙地流動著,進店買零食的顧客寥寥無幾。“看到了?都在趕著往前擠。人多未必好生意,甚至會阻礙你做生意。”22歲的陳對記者說。
對于那些在廣州地鐵站廳經營的商鋪來說,這可能是生意最好的一周,也可能是生意最差的一周。11月1日至5日,廣州實行免費公交,地鐵的乘客運送量創下日運784萬人次的最高紀錄——不過,人們在地鐵站里擁擠著,便未必有閑暇買東西,尤其是那些他們需要花時間的商品。
在商業里,人流量是鋪面租金高低決定性因素之一,但到了地鐵里卻不能片面衡量,否則商鋪會陷入“旺丁不旺財”的困局。
在各地政府主導地鐵運營,龐大的負債投入的情況下,如何減虧,甚至贏利成為了政府、建設運營方到市民共同關心的話題,而地鐵站點里的商業,成為了這些減虧運動中的一大角色—不過,無論是投資人還是經營方,這么些年來,沒少給學費。
一切為了扭虧
對于大舉挖地的城市來說,地鐵建設的成本如此巨大,巨大到必須由地方政府主導先行投入。據統計,上海既有加未來的軌道交通網絡的總耗資接近4500億元,其中除了地方政府投入40%以上的資本金,其余資金要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養分等方式籌措。如今,為了建成世界首屈一指的軌道網線,上海地鐵貸款利息每年就要數十億元。
在廣州,地鐵每條新線的建造費用都由政府投資,深圳的地鐵則是政府投入占四成到七成不等。巨大的投資從全世界看,通過地鐵運營收回投資成本,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三年前,廣州地鐵方面就已經坦言,“目前廣州地鐵所謂的贏利,是把建設成本剔除,只計算運營成本(包括電費、維修、人工、管理、相關稅費等),在與票價收入、多種經營打包相沖抵后的盈余,贏利并不足以償還利息。”
地鐵運營機構們可以在車票、房地產、廣告、通信、商貿和旅業等方面想辦法營利。不過,出于公共交通的定價考慮,車票的收入空間有限。北京為了盡量把人流引向地下,地鐵票價長年定為固定2元,車票收入對前期的建設投入來說可算微不足道。
為了贏利,內地地鐵運營機構們都在車票以外的商業資源上想辦法。據南京地鐵方面稱,在試運營的第一年間,除了票務收入以外,地鐵內商鋪、銀行的收入也超過了1000萬元,成為其第一年盈余2000多萬元的重要部分。不過,論到地鐵站廳里的商鋪誰做得最好,近年來最受中國內地地鐵歡迎的標桿,還是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公司以“地鐵+房地產”的經營模式起家,成為地球上唯一一家真正贏利的地鐵公司。30年來,為了通過軌道交通擴張市鎮,港鐵優先從政府手中獲得地塊,遵從政府的統一規劃延伸地鐵,并開發房地產,于是一片片新市鎮和地鐵商物業沿著地鐵崛起,港鐵也在房地產運作里獲利。
“地鐵+房地產”是備受各地方政府歡迎的模式,尤其在投融資方面。南京地鐵從2號線開始就確立了“以土地支持地鐵建設”,如今南京地鐵方面也擁有了近萬畝的土地儲備。深圳市更是直接邀請港鐵來做房地產:4號線二期采用由港鐵投資,深圳市政府把沿途的土地開發權交給港鐵,以后利益均分。
“港鐵模式”的另一方面,是其地鐵運營的能力—因為服務好、效率高,地鐵吸引了更多的乘客,而通過有效的運作,地鐵商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香港地鐵沿線有超過480家的商店,里面有銀行,大家到了香港就知道每一個地鐵站有一個恒生銀行。地鐵商圈還會不定期搞一些活動,尤其假期里面,辦親子活動,有時候是親子繪畫活動,有時候辦比賽,來吸引人家,讓人家覺得地鐵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地鐵融入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