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業信心不足“自愿關閉”
在調查的過程中,魏濤頗為感嘆:“選擇投身制造業,必須要有良好的心態。相比起其他行業,制造業的單年回報低,投資大,時間長,行內有句老話就是 開工廠的就像挖了個無底洞往里跳 。你看諾基亞這么大的一家公司,說不行就不行了,也怪不得企業家有想法。”
實際上,在“倒閉”的制造企業中,并不是每個企業都在虧損。魏濤透露,有的是企業自己選擇轉型,想換個掙錢的方式,“但更多的是信心不足,自愿關閉”。他還表示,其中有不少企業家依然有上億身家,但選擇暫時“收山”,等待好時機“再出山”。
新聞鏈接
全球制造業壽命都在“縮短”?
“我們要看到,制造企業 短壽 ,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也存在。”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這是大環境的問題”。
林江分析指出,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作為制造業大國之一,美國產生了像微軟、蘋果等制造業品牌,“雖然有些零部件或者代加工在海外進行,但還算是制造業中的佼佼者。可九十年代之后,除了蘋果還 壯實 一點之外,極少有大品牌誕生,或繼續生存著。”林江指出,特別是近10年來,不少制造業的資深品牌在走下坡路,小品牌、新品牌的數量也在減少。
對此,林江認為,一方面由于金融行業“來錢太快太容易,導致了企業家不愿意做實業”,“當然,作為老牌制造業國家的德國除外”。可以看到,德國更快地從歐債危機中恢復過來,也跟其堅實的制造業基礎有關。“相比之下,美國更擅長服務業。但與制造業不同,服務業更需要運氣,與金融周期也有關。而制造業 慢熱 ,需要企業家有堅定的意志。”林江分析道,“這是一個全球的通病,很多人根本沒計劃要做百年企業,只想掙到第一桶金,然后就跑了。”
服裝業或會迎來“春天”
在分析電子企業為何比較長壽時,魏濤指出,電子商務的出現,給電子產品制造企業帶來了春天,尤其是跨國貿易。“因為電子產品大多都有國際標準參數,例如尺寸、標號、頻率等,一目了然,通過Cye互聯網方便購買。在這一點上,服裝業是比不上的。”然而他卻強調:“但我相信服裝業接下來會有一輪新的革命,因為電子產品很難出現奢侈品,但服裝產品如果走高端路線,利潤會很高。”魏濤透露,現在在上海一帶,服裝制造企業已加大研發力度,在設計、布料的選擇上都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團隊,開發自有品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