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與醫療:改革何時成功?
關鍵詞:500萬醫藥費、醫療改革鐵敗、號販子
2003年底,在一次制藥行業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一位司長應邀出席。當這位司長站在演講臺上問大家:“你們想聽真話嗎?”獲得預料之中的答案之后,司長要求所有在場記者關掉采訪機。 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內,大家能聽到的都是訴苦和抱怨,是各個部門之間的矛盾和不協調。奇怪的是,這次會議之后,沒有一個記者報道這件事情。而沒有報道的原因很簡單,大家都覺得信心盡失,缺乏希望。一年后,在官方宣布醫療改革失敗之時,人們已經顯得波瀾不驚。
根據藥品零售價格與生產成本之比,眾多藥品的零售價在生產成本的3倍以上,將藥品列入暴利行業,似乎一點也不冤。藥品價格高,對于醫藥企業而言是虛的,大部分的差價沒有歸入生產企業利潤賬戶。據有關人員調查,藥品從出廠到最終到消費者手里,企業目前大概只有15%的利潤,剩下的是在流通領域,其中大多利潤落到醫院里。這種現象,稱之為藥價虛高。藥價虛高到什么程度?我們看看“平價藥”的銷售情況就知道了。合肥的百姓緣大藥房,藥品平均降價45%,藥店仍然有利可圖。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正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時,利益就會以迂回的方式潛伏前進,其數額甚至要比正當方式獲得的更大。當幾年前各地政府下定決心放棄對大部分、縮小對小部分醫院的財政支持的時候,所謂的“暴利”就已經在行業內名正言順、理直氣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