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振杰還告訴記者,他們每個學員每月的收費為4800元,是全國最低的,他這樣為記者算了學校每月為每個學員的支出。每個學員的伙食費為750元,心里咨詢費1200元,50個教師工資平均到每個孩子上為1000元,住宿水電費為1200元,外出拓展訓練費150元。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的網癮治療機構多數是掛靠在醫院、學校、工商管理部門的咨詢培訓機構。缺乏監管部門,網癮程度的鑒定、治療效果的鑒定,收費金額,治療方法都沒有統一的標準。是造成目前暴力戒網癮,治療單位謀取巨額利潤的原因所在。
華中師范大學素質教育專家陶宏開:“這必須要有個統一管理,不能這樣混亂下去了。他們各行其是,利用這些家長病急亂投醫、挽救孩子這種心態高收費!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的郝向宏認為,治療網癮,不僅僅只是依賴網癮戒治機構,也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秘書長郝向宏:“在可能的條件下,我們國家的公共財政要有一部分向青少年網絡成癮救治方面投入,這樣來把家庭的負擔在有限的條件下降低一些!
半小時觀察:以有效監管手段挽救網癮孩子
實際上,這些年對于網癮以及網癮治療,理論界一直有很大爭議,有人把網癮看作是和毒癮一樣危害深遠的洪水猛獸,也有專家認為網癮成因復雜,大多數只是種心理疾病,不必過于緊張。
在這些最基本的判斷上尚存分歧,對網癮的治療更是說法不一,有怎樣的診斷標準?怎樣才能對癥下藥?誰有資格對“網癮”患者進行治療?專家們爭論不休,家長們焦頭爛額,而一些善于發現市場的機構和個人倒是看到了其中渾水摸魚的機會,先行一步了。
這些打著學校、醫院甚至公益組織旗號戒除網癮的地方,既不是醫療機構,也不是教育機構,它們一方面來歷不明,身份模糊,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誰也管不了它們,成了一個灰色的地帶。這種四不像、三不管的真空環境,正好給了它們大肆斂財的機會,至于粗暴、強硬的所謂戒除方法到底會給孩子留下怎樣的創傷?這些機構絲毫沒有放在心上,甚至為了經濟上的利益,它們還會對孩子變本加厲,以求讓進退兩難的家長們盡快看到療效。
現在看來網癮是否存在,已經不是重點,現在的重點應該是對已成規模的戒網癮機構進行嚴格清查,它們究竟有沒有相關的資質?他們究竟是一群什么樣的所謂專家? 它們摧殘青少年的行為,應該付出怎樣的代價?有關部門在監管上必須拿出手段,有所作為,才能防止一幕幕悲劇繼續上演。
對少數沉迷于網癮的孩子,社會當然需要伸出援手,付出愛心。但這些救治行為應該建立在科學規范的基礎之上,而不能由一些拿著電棒和針筒的商業機構來代勞。救救孩子是社會的義務,不是撈錢的借口。
主編:馬洪濤 編導:胡長春 攝像:張明 毛云李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6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