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清華大學的一位社會學家郭玉華(音譯)表示,新生代工人的教育水平更高,離開農村之后,他們對互聯網以及城市的了解也更深入。 “他們想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他們不想再回去當農民!惫咳缡钦f道,中國2億3千萬流動人口便是她的研究領域。
中國的出口業受到了更為直接的沖擊,而出口產值占中國GDP的三分之一。 香港產業聯合會有3000個加盟成員,這些工廠雇傭了超過300萬的工人。聯合會的副會長劉展灝表示,他已經向工廠主提出了建議,內容包括:提高工資,更人道地對待員工,并傾聽工人的呼聲。
“年輕的一代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他們一直受到家庭的佑護,不想‘吃苦’。”
“吃苦”這個詞,曾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但對中山的年輕工人而言,“吃苦”并不是他們想要繼承的光榮。
為了避免吃苦,張金方(音譯)這位時年28歲、非常健談的青年人,高中畢業后來到中山打工,他已經換了很多工作,去過的工廠已經有一打了。 “有時候,我工作了幾周就不干了,因為工作太苦或是太無聊,”他說這話時,正在一家露天餐館吃飯, “錢當然重要,但不讓自己生活得太累也很重要!
張先生組裝紙板箱一個月能掙260美元(約合1800元),但每個月都幾乎沒有積蓄。這也是年輕工人和上一輩一個顯著的區別,他們不喜歡存錢。 按照西方的標準,張先生工作相當賣力——一周工作六天,有時候還要加班。他每個月用五分之一的薪水支付一套公寓的房租,因為他不想睡工廠宿舍的光板床也不想忍受工廠的作息時間。 他的夢想是: 開辦一家自己的工廠。 “不過就目前而言,我想找一份在空調房里辦公的工作!彼f。
促使工人權利意識覺醒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育,從2004年到2008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了300萬,帶來的結果就是,這個國家擁有了更多雄心勃勃、樂觀且知曉自己權利的年輕勞動力。這一觀點來自中國產業關系學院的勞務專家林燕玲(音譯)。 這些人能更熟練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機、電子郵件、即時通訊,他們之間能夠形成更緊密的聯系,團結在一起。 “當他們遭遇不公平的對待,他們更敢于奮起反抗!彼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