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特點
1、生產:恢復性增加庫存化。
09年的主要特點是去庫存化,即生產方對未來預期悲觀,不敢增加庫存以擴大再生產,只是維持現有庫存和生產規模,直至庫存耗盡。全球各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普遍低于50%,表現為全球范圍內的生產性需求不足。2010年的主要特點,則是恢復性增加庫存化,生產方對未來預期轉為正面,但又不能確定,開始適量增加庫存,但并不急于到位,嘗試性增加。PMI開始上升,主要發達國家接近或超過50%,全球范圍生產性需求上升,但以短期需求為主,長期訂單較少。廣交會上的合同情況也可印證此點。
2、消費:新的消費模式尚未成型。
08年金融危機前,全球主要消費方是歐美國家,主要方式是透支消費。國家靠高額債券(或曰財政赤字)消費,企業主靠發行股票消費(將未來的現金流變現),個人靠住房按揭、汽車按揭、信用卡消費。本輪金融危機以及延續的歐元區危機,警示各方此種模式不可持續。但作為發達經濟體,歐美的勞動生產率以及相應的工資增長率的提升(姑且不論就業率低迷)都會較為緩慢,如果改變透支消費的模式,何以繼續支撐其消費占GDP高達70%的經濟循環?因此,在新的消費模式未形成(或者老的消費模式未恢復)之前,全球消費不足,將是主要特征。
3、投資:避險+投機。
08金融危機前,投資+投機是資本供給方的主要策略,表現為亞太等新型經濟體的外來投資大幅增加,相當部分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同時大宗商品、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持續攀升。當前,全球經濟態勢不穩,全球新型的供給--需求經濟模型尚未確立,各國在新模型中的角色地位尚未清晰,資本供給方更多考慮的是如何避險,在做好防守策略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投機的機會。因此,全球FDI的增加將緩慢增長,既使局部快速增加,也是必然伴隨投機性機會的出現。中國今年6.20匯改以來,資本項下(包括貿易項下)順差將增加,其本質也必然是對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所致。
4、貨幣:通縮跡象隱現。
08年金融危機后,各國普遍采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但由于對金融機構監管標準大幅提高,同時金融機構對經濟預期悲觀,導致基礎貨幣并未向實體經濟投放,只是存在于金融機構之間保證流動性的需要。因此,主要經濟體貨幣供應量并未增加。2010年4月,美元M3余額13.2萬億美元,比2009年6月最高水平下降5.4%; 2010年3月,歐元M3余額為9.3萬億歐元,比2009年4月最高水平下降2%; 2010年4月,美元M2余額為8.47萬億美元,近一年,尤其是近半年以來,基本持平; 2010年4月,歐元M2余額為8.26萬億歐元,近一年基本持平。全球兩大貨幣美元、歐元貨幣供應量M3共同出現持續一年時間的下跌,這在歐元1999年成立至今還是第一次。單以美元來說,美元M3如此幅度的緊縮,要到1929年~1933年的大蕭條時期才能尋找到共同點。
隨著2010年全球經濟逐步恢復,貨幣供給的不足將成為主要矛盾,如持續時間過長,勢將導致全球通縮。
總體上看,全球經濟的主要矛盾在于需求不足,短時間內,老的透支式的金融供給無法構成有效的社會需求,資本逐利性的投資需求也將暫時性退出實體經濟領域,貨幣供給不足,甚至出現通貨緊縮。經濟V型回升的概率較小,U或L型可能性較大。如歐元區問題處理不慎的話,全球出現第二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屆時,必然伴隨W型二次經濟探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