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高院出臺《關于全省法院干警節日期間不再互發祝福短信和賀卡的意見》,倡導和要求全省法院工作人員,自今年國慶節以后,在系統內部,不再相互發祝福短信和賀卡。省高院解釋,出臺《意見》的初衷,是為了讓大家“輕松過節、文明過節、節儉過節”。(9月29日《河南商報》)
以單位的名義下發通知,要求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過節不發祝福短信,這恐怕還是第一遭。當然,通知更多的是體現一種理念的倡導,并不具備強制性的處罰措施。“如果執意要發,也不會把手機給你沒收了”。但是,在祝福短信同質化嚴重、泛濫成災的當下,這份通知帶來一股清新之風,有望給過節短信熱“降溫”,為深陷其中的人們“減負”。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逢年過節人們都會相互問候,互致祝福。隨著手機的普及,短信迅速成為人們傳遞祝福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書面形式的短信,符合中國式含蓄交流的特點,比面對面交流更容易言表感情;同時,短信方便實惠的優勢,也深受廣大市民所喜愛。
然而,與祝福短信急劇升溫相伴的,是短信內容的同質化、收發的無序化,形式的庸俗化。動一動拇指,一條短信就能群發給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對象;點一點按鈕,剛剛收到張三的短信就轉發給了李四。再優美感人的短信,看多了也會審美疲勞,而落款原封不動轉發的短信更是令人苦笑不得。時至今天,小小的祝福短信,卻已經成為許多人不堪承受之輕。
筆者為過節短信泛濫總結了“三大罪狀”:一是增加身心負擔;二是沖淡祝福情感;三是造成金錢浪費。據工信部統計,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各類短信發送量達到230億條,比去年春節增長10%以上,按每條0.1元計算,運營商僅用7天時間就收入23億元。盡管花費了大量通信費用,人們卻并未從短信中獲得更多的情感慰藉。相反,在發送量迅速增長的同時,短信的祝福“含金量”卻在急劇貶值。新浪網調查顯示,51%的網友認為過節短信“群發,沒有實質意義”。過節短信逐漸成為淪為一種形式,為了完成任務敷衍了事。
在厭倦了祝福短信的模式化后,現代人需要重新定位節日祝福。網上,“不發短信的十大理由”網帖流傳甚廣,甚至一些網友發起抵制短信群發拜年運動,寧愿不發短信也絕不轉發群發。不過,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礙于情面,許多人依舊不能免俗,為祝福短信所累卻又難以自拔。如今,河南省高院一紙通知,有望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有這樣的要求在先,不發短信也就順理成章,既了結了自己心頭的不安,領導和同事也都可以相互理解。
國慶佳節將至,河南省高院的做法值得更多的地方學習借鑒。不過,即便沒有這樣的通知,我們也完全可以放下所謂的“面子”,用更加真摯且環保的方式傳遞祝福,表達情意,過一個不發短信的國慶節。正如一位網友在博客中所寫道的,“為了不給大家造成短信騷擾以及手機輻射,我不會給任何人發祝福短信,但我會在心里為你們默默祝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