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人們聽到了阿里巴巴入股星晨急便、復星集團洽談申通快遞、海南航空(5.85,-0.07,-1.18%)并購天天快遞,聯想投資、太平洋基金、嘉里大通、百世科技等積極接洽其他快遞品牌等等一系列的消息,這么一連串響當當的名字一古腦的瞄上了快遞業,長期不被關注的“快遞公司”突然成了大眾的焦點。中國的快遞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為什么產生這么大的魅力?
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對中國快遞培訓網資深顧問王志達進行了專訪。
《中國產經新聞》:王先生,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我國快遞業的歷史,以及當前快遞業存在的問題?
王志達:我國快遞業起步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直在懵懂中行走。直到1993年順豐、申通這兩家我國目前最大的民營快遞公司成立,1994年宅急送、天天快陸續成立,我國快遞業才真正開始。
2009年10月1日,隨著《郵政法》的實施,中國快遞公司告別了“黑快遞”的名聲,有了合法地位,被納入郵政業實施監管。由于《郵政法》對外資進入國內快遞市場設置了限制性條款,中國快遞公司再一次贏得了難得的發展空間。
當前快遞業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快遞業競爭主要是人才、資金、商業模式的競爭,但是,目前快遞業恰恰在同業競爭、資金、人才、商業模式方面均存在問題。
隨著企業數量增多,行業逐步陷入價格戰惡性競爭的泥潭,目前利潤已經非常薄,利潤率之低,已經讓很多快遞公司難以承受。
另外,快遞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就需要不斷加大硬件、軟件的投入,比如土地、車輛、流水線、業務系統研發、高端管理人才。同時要想迅速做大做強,不被行業拋棄,就必須要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持續不斷加強投入,這就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但是,當前快遞行業最缺的還不是錢,而是人才、是理念,有了人才自然有了理念,有了創新的理念,商業模式才能創新。
目前,很多快遞企業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家族色彩,常常是“懂業務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業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