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物價上漲創下25個月來新高,在新漲價因素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漲幅“貢獻”了74%。一時間,農產品價格上漲再次引起各方熱議。
針對本輪農產品漲價,出現了“供需失衡說”“中間加價說”“熱錢炒作論”等眾多解釋。為弄清真相,記者深入河南、山東、廣西等農產品主要產地調研發現,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農產品生產三大“基礎成本”———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土地價格剛性上漲漸成常態,長期被低估的農產品正通過漲價回歸價值,進入趨勢性的上漲通道。
農資漲價助推糧價“攀升”
受石油、煤炭等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近年來,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總體呈上漲態勢。近些年,多數農資價格已經翻倍,但種糧效益卻屢屢徘徊于虧本邊緣。
許多人將農產品漲價歸結為自然災害、加工環節、貨幣政策和人為炒作等,但從實際情況看,這些還只是“結構性、階段性、季節性因素”,難以解釋農產品價格持續走高的特點。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等專家表示,從長期看,農資價格上漲等生產成本上升,才是農產品漲價的趨勢性原因。
近年來,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鎮,“用工荒”現象也在一些地方的農業領域出現,導致農村勞動力價格迅速上升。農民工的工資普遍上漲一兩倍。人工成本迅速上升助推農產品價格上漲。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城市地價快速上漲,拉動了城郊地價,并進一步傳導至農業地價。從而抬高農產品生產成本,推升農產品價格。
漲價反映“價值回歸”
“農產品價格的新一輪上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產品價值的理性回歸。”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慶武說,我國種糧成本早就居高不下,但糧食價格卻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食品價格上漲成為物價‘第一推手’,也有統計因素。”有關專家坦言,在當前CPI統計結構中,食品價格比重約占三分之一,“這樣大的比重仍帶有短缺經濟時期的特點,與食品占居民支出比重已顯著下降的發展現實不相適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