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都是骯臟的”
今年年初,國內公關行業領頭羊藍色光標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國內首個上市的公關公司。雖然這是整個行業標桿性的事件,但網絡公司行業仍是一派紛亂的狀態,“作坊式”的小公司占據主流。
有媒體曾經作過一個粗略統計,目前注冊的正規網絡公關公司應該超過1000家,而僅有一個網站或博客的作坊式公司則以萬計,其中85%集中于北京。究其原因,是這個行業門檻很低,任何一個人,只要兩三個月就可以掌握其中的規律。
這些作坊式公司充斥著市場,也使得這一行業缺乏真正的人才。一位轉型到傳統廣告公司的某網絡營銷從業者就說:“真正高級的比較有能耐的人不會找他們(作坊式網絡營銷公司),現在他們給我一個副總我都不去。”在這些公司里,大多數員工的工資也比較低,兩三千元已經算是高收入。
聚合聯動傳媒公司執行總經理王強對南都周刊記者說,很多所謂“網絡推手”開了公司后,仍然走不出炒作思維,遠未達到營銷類的高度。
對這些作坊式公司而言,市場競爭的激烈讓他們在接單的時候饑不擇食,“臟活”、“黑活”都敢接。比如北京一家30多人規模的公司,一般接一單也就是幾萬到十幾萬的份額,但運轉成本太大,“一個月光辦公室的租金就要五六萬”。
在這個業內,規模較大也是業內最有名的當屬北京1024互動營銷公司。早在2008年,公司首席執行官童紫靜就在一次營銷年會上宣稱:“1024先后服務于100多家知名公司、相關行業的領軍企業,擁有監控10萬個論壇及維護言論的能力,擁有1000人的營銷隊伍,擁有獨到的網絡言論監控系統,可以第一時間提供網絡言論的監控報告,同時對相關言論作出反應。”
在這些公司的日常業務中,不乏詆毀、抹黑對手的行為。2008年度艾瑞最佳新營銷專家(查看營銷專家博客)曹芳華分析說,這種“涉黑”操作,主要有兩種做法,即自我粉飾與抹黑對手。而自我粉飾又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發布有利于自身的網絡輿論、屏蔽或者刪除負面言論,從而打造良好的品牌網絡口碑。
康師傅“水源門”、三鹿奶粉刪帖事件、抹黑新東方等事件,都被認為是“網絡打手”的杰作。此次被警方調查的博思智奇事件,更是牽扯到了中國兩大乳業巨頭伊利、蒙牛,當事人被司法逮捕等元素,讓這個年輕的行業一時人心惶惶。
“這些網絡公關公司已經徹底讓中國的公關以及網絡營銷蒙羞,”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在接受南都周刊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今天當消費者看所謂的危機公關,所謂的互動營銷,所謂的網絡營銷這些東西,盡管這些名詞都很好聽,實際上這些名詞的背后都是骯臟的。”
易觀國際咨詢機構分析了“網絡黑公關”泛濫的原因:網絡公關行業進入門檻并不高,少數作坊式企業進入該領域后并未遵從正常的商業規范,從而致使“網絡打手”等現象的產生。
只要敲擊下鍵盤,動動鼠標,就可能影響攻擊目標的美譽度。“違法成本太低。”趙勇說,“這個行業不怕做壞事,就怕做錯事。”
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博客)女士這樣評價:“這些公司不僅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更不可能成為公序良俗的建設者與維護者,他們屬于‘黑寡婦’式的最可怕的破壞者——以自殺式的代價,獲得菲薄的收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