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可以賺10萬美元的一批出口燈具,因為中國企業將發貨單證上的國家碼寫成了三位數而不是聯合國標準的兩位數,貨物便被某國當地海關計算機系統排除在外,貨物一壓就是三個月,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大大損失了一筆。
這樣的情況并非孤例。據2009年廣東省外經貿協會針對廣東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每年總額達4000億美元的外貿生意,因為對國際貿易標準的不了解而造成貨款無法回收的比例就達5%,總額約200億美元。“這個誤差率是國外的20倍。”商務部許可證局高級工程師、原駐外商務參贊孟朱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由于我國出口企業對國際貿易標準缺乏了解,單證、標簽等不符合國際標準造成的滯關、壓倉、退貨等事件,使得我國在國際貿易程序簡化與標準化方面每年的實際損失合人民幣1萬億元以上。”孟朱明說,“這些損失在國際上居首。”
11月25日,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會同國家質檢總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啟動國際貿易標準化推廣應用項目。發改委培訓中心主任杜平表示,希望該項目的實施,能夠部分甚至全部挽回我國目前在國際貿易程序簡化與標準化方面的損失。
單證費超外貿企業全部利潤達2000億美元
國際貿易中的單證,是指在國際結算中應用的單據、文件、證書等,憑借這種文件來處理國際貨物的支付、運輸、保險、商檢、結匯。
據孟朱明介紹,國內現有的60多萬家進出口企業,因對國際貿易程序簡化和標準化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常常由于不符合國際標準(慣例)、單貨不符(單證與實際貨物經核實不一致),造成滯關、壓倉、退貨、貨物損毀等事件。
除了因此造成的損失,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一項測算還顯示,僅國際貿易單證的費用平均就占到國際貿易額的8%。其原因是,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的單證數量繁多、處理費用高昂。
“做一單國際貿易,要涉及生產、訂購、銀行、保險、運輸、運輸代理、進口、出口(轉口)等45個機構出具的近360份單證。”孟朱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如果今年中國的國際貿易額達到2.8萬億美元,那今年我國在國際貿易單證上的支出將達2000億美元以上。這甚至超過了現有外貿企業的全部利潤。”
單證的繁雜也是很多外貿企業人員難以完全掌握的。
“以電熱毯為例,它的海關編碼是6301.1000,6301是毯子,1000是電熱的。如果后4位是2000,那就是羊毛做的。如果在6301.2000后面再加10變成6301.2000.10,就是指羊毛長度不超過3厘米的羊毛電熱毯。”大連柏瑞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解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企業大都處于低成本運行階段,人才缺乏,甚至很多外貿企業的老板都不懂國際貿易規則,同時也不了解國家對進出口業務的要求,所以很多中小型外貿企業會將具體的通關辦理委托給國內一些報關公司或國際物流企業去做。
解庶坦言,外貿企業管理不健全、利潤太低,國家對進出口管理制度不透明,各級海關及海關人員對管理規定的解讀不一致等,都是造成標準化不足的重要原因。
孟朱明告訴記者,甚至有海關官員說,為什么要標準化?沒有標準海關才會說了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