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舞臺劇這個圈子不平凡,然而繁華的背后卻有著無盡的辛酸,2011年對他們來說,還需要在短暫的瘋狂之后回到理性的商業探索之路上來。
劇場進入“炒檔期”時代
觀眾量的增長帶火了舞臺劇產業,而劇場的增加也為舞臺劇產業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北京市場為例,2007年之前,北京幾大劇場的營運模式幾乎都是“等劇來演”,但是隨著中國話劇百年的到來,舞臺劇迎來了第一個春天,很多劇場的檔期緊張,開始了“炒檔期”時代。
“2010年舞臺劇的發展,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劇場和劇目的增加。”開心麻花創始人張晨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他的這一觀點同樣得到了繁星戲劇村總經理樊星、北京銀基一幫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立兵等同道中人的認可。
據統計,目前北京共有營業性演出場所107家,而2009年這一數字為82家,一年之間增長高達30%。據道略文化傳媒產業研究中心的監測顯示,2009年這些場所共演出16836場,2010年全年演出達到18000場。
隨著演出市場越來越火,劇場的租金越來越高、檔期也越來越緊,不少劇場營運機構也加入了舞臺劇創作這一領域,“場制合一”的模式越來越明朗。開心麻花在北京的“大本營”一直是海淀劇院,但是租金越來越高,很多檔期也被其他的演出機構買走,開心麻花不得不另僻根據地,原地質禮堂未來將成為開心麻花的新址。有劇無場一直是困擾一些民營演出機構發展最大的問題。
借力各路資金脫困
“流眼淚了,沒忍住,清晨,一大早兒,出租車里,我的眼淚在我的臉上肆意穿行著,不是都擦干了嗎?怎么好像又有了,這絕對他媽的不是一個男人做出來的事兒,苦苦經營快六年的公司終于完成首輪的融資,這一天我實在等太久了,想起師傅的話,好好夾著尾巴做狗以后才能抬起頭來做人,加油吧!”
這是2011年1月7日戲逍堂話劇工作坊制作人關皓月在微博上的發言。“這正是民營話劇人的苦樂寫照。”周立兵說。近兩年,周立兵自己投資過小劇場話劇,也一直作為風險投資的代表關注著這一領域,資本要不要介入這一行業,如何介入,他還沒有想得太清楚。
戲逍堂的這筆風險投資,可以說是這一行業的首筆風險投資。而此前,已經有多家風險投資人與開心麻花的張晨有過多次接觸。“目前舞臺劇這個行業太小了,還處于嬰兒時期,我擔心資本進來之后會 拔苗助長 ,讓麻花的發展路徑走歪失控。”張晨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