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超過100億元,增長幅度超過40%。電影業正成為繼互聯網、IT和新能源之后資本競相追逐的一個新領域。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熊曉鴿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中國的文化產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電影產業有很多的投資空間和機會。他甚至將這一領域稱為“投資人的藍色海洋”。
然而資本熱潮的涌動,如同一把雙刃劍在帶動整個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投資的沖動與盲動也帶來了行業發展的種種隱憂:如何保持電影產業在資本的推動之下高速而健康的發展將是從業者和投資者們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高票房背后的資本盲動
“都以為電影投資很賺錢,業外資本、風險基金、房地產公司、境外資本紛紛涌入,這都造成了爛片的數量顯著增加,很多電影的成本根本無法收回,甚至有的電影顆粒無收。”易凱資本CEO王冉(博客)向記者描述了中國電影投資市場的另一面。
在日前舉行的新元文化產業論壇上,歡樂傳媒副總經理劉小勇告訴記者,2010年有500多部片子出來,但真正進院線的只有200部左右,這其實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片子沒機會上院線,因此很難收回成本,甚至80%都拿不回錢來。這部分賠錢的退出去了,又有新一批進來。在他看來,很多不懂電影行業的資本大肆進入,導致導演和演員的片酬非常高,制作成本上升,進而直接導致投資電影單個制作的風險非常大。
中影星美院線星美影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袁鑫也表示,目前中國的電影院線由于不分類,比如商業院線、藝術院線等,其實就相當于銀幕沒有增加,上映空間不足。一大堆小片根本沒法上線,有的即使上線也是一日游,這樣就導致一些小制作電影的投資風險非常高。
在2010年投資了《葉問2》等10部影片的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高軍,同時也是盛世華銳電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為了規避電影投資風險,他將自己投資電影的經驗總結為48個字:性價比高、題材穩定、市場稀缺、杜絕跟風、市場論證、甄選伙伴、緊縮開支、適銷對路、把握檔期、宣傳到位、控制成本、顆粒歸倉。正是憑著這樣的經驗,高軍的公司投資了《異度公寓》和《密室之不可告人》等市場細分影片,各花了幾百萬元,但票房有的實現了上千萬元的收入。
盡管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但高軍同時也提醒:“千萬不要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到處是商機,一鐵鍬挖下去就是金子出來,絕對不是這樣。一個成熟理智的投資人,現在最明智的做法是收縮電影投資的盤子,等這一輪的泡沫被擠出去以后,再做投資的決定也不遲。”在高軍看來,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投資還需要冷卻一下,需要等待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讓更多的投資人得到一個比較好的投資回報。
院線爆發惡性競爭
2010年,中國電影銀幕數高速增長,以平均每天1.5~1.8塊的銀幕數速度增加,新增1000多塊銀幕,發展速度之快讓世界矚目。然而,從整個電影產業鏈來看,投資電影由于存在很大波動性,風險高,真正令投資人心儀的還是終端院線,幾乎各路資本都加入到了院線投資陣營中。
“資金井噴,個人、境外、地產、國有資產,各種資本背景的企業都進到行業里來了,做廣告、電視劇的都來開影院了,投資熱情高漲,資本非常活躍。”北京博納國際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巍說出了他對這一年院線發展的最大感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