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為哪般?
專家表示,兩家外資巨頭在中國受挫,"水土不服"是重要原因。百思買是因為堅持把國外成功的經驗機械化地復制到中國市場、"本土化"不夠;家樂福則是在"本土化"過程中產生"異化",未能堅持其在歐洲的核心價值觀。
業界認為,百思買中國公司自2006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自營店后,一直沒能走出虧損的困境。縱觀全局,百思買照搬其在美國的商業模式而不能適應內地競爭激烈的家電零售業環境,是其黯然"折戟"的最主要原因。
自2006年12月開出第一家門店后,百思買近年來在內地擴張速度一直較為緩慢,到目前為止僅有9家門店,6家位于上海,另外2家分別位于杭州和蘇州,還有一家在北京以"店中店"形式開出。即便將其收購的五星電器100多家門店計算在內,百思買在內地市場的門店數量與國美、蘇寧兩家本土家電連鎖企業的規模相比,都不及其十分之一。
與本土家電連鎖企業商業模式不同,百思買采取"買斷式"經營,即向供應商采購并全額付款,自己擁有商品的定價權,同時拒絕供應商促銷員入場,全部由自己的員工銷售以防止誤導消費者。而本土企業通過分期向供應商付款及促銷員銷售,緩解了資金壓力,同時也降低了運營成本。
中國連鎖協會秘書長裴亮分析,百思買的"買斷式"經營商業模式照理說更有價格優勢,但因其在中國內地沒有規模,非但做不到低價,還導致其經營成本增加,最終因連年虧損而暫時關閉門店。
上海家電行業協會秘書長韓建華稱,在上海市場,永樂、蘇寧、國美三家家電連鎖企業的門店已經超過160家,占據了8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百思買只有6家,很難與之抗衡。"百思買照搬其美國的商業模式沒有創新,不能及時調整戰略適應內地市場,5年內接連更換三任亞洲區總裁,管理層更迭頻繁,也給公司戰略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如果說百思買對大多數中國百姓而言還不是很熟悉的話,另一個零售巨頭家樂福在中國可謂已是"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零售企業關閉部分門店是很正常的經營性調整,但在多年來擴張迅猛勢頭下、短時間內在多個區域都出現關店現象,家樂福也必須正視和反思自己的經營思路和理念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家樂福等跨國連鎖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并沒能體現出核心競爭力,依然停留在'重選址、低價格、輕服務'的狀態。"南京大學商學院營銷系教授史有春說,"隨著地方政府傾斜性優惠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和本土超市的日漸強大,跨國連鎖企業與中國企業將面臨更加白熱化的競爭。"
就近期家樂福關閉的門店集中在二三線城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薛求知表示,二三線城市的門店本身客流量和單筆購買金額不如一線城市,如果選址和預想出現偏差,就會出現門店的營業額達不到企業設定的標準,從而導致關店或者搬遷。
"另一方面,家樂福對供應商的擠壓太厲害,不僅費用高,付款周期還很長。這種借助本身強勢地位,靠擠占供應商利潤牟利的行為是不可持續的。"薛求知說。
"'壟斷企業心態'也是家樂福屢屢卷入風波的重要原因。"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說,"大型零售商自恃'渠道為王',上吃供貨商、下吃消費者,而忽視了對自身管理和經營水平的提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