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空心:做實業不如做投機
但是,別的行業卻來錢極快,尤其是房地產業。據溫州當地一家大型物流和房地產企業負責人陳杰(化名)介紹,溫州大部分靠著傳統制造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之后的企業,都將錢投向了來錢快的行業。其中礦產和房地產聚集的溫州資金最多。幾乎出現了“大企業造房,中小企業買房”的全城瘋狂。據悉,在2010年溫州市百強企業名單中,有40多家制造業企業涉足房地產開發。更有企業把廠房、項目等作為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之后轉而投資房地產等行業。
銀根收緊之后,貸款變得艱難,很多中小企業又急需資金,錢就成了稀缺資源,使民間借貸市場空前膨脹,一些不缺錢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將錢拿出來做起了擔保等業務。這又加劇了中小企業的生存風險,一旦與其有擔保關聯的一家企業出問題,另一家企業也會受牽連。“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提出了溫州產業空心化的危險,看來這些都應驗了。”周德文說。
企業呼聲:
救信心比救市更重要
談起未來的發展,鐘強很悲觀:現在救信心比救市更重要啊。大家都基本沒有做實業的信心了。投資300萬元給“老高”(溫州人對放高利貸的簡稱),動一動,一年的生產成本就賺回來了。之所以還在堅持,一是因為社會責任,畢竟這么多員工就業;另外就是對自己辛苦打下的基業的不舍。“我們希望政府能夠給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而不是一會兒收一會兒放,在放的時候,大家都在上規模擴生產,攤子鋪大了,需要再進行投入的時候,政府又收緊了。企業資金運轉不過來只能關門。”
如何轉型:
先穩定金融政策環境
其實轉型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來了,但成功轉型談何容易?胡福林的跑路和信泰集團的倒下也許正折射了這幾年溫州企業的轉型之痛。胡福林公開表示,近幾年一直在謀求轉型,希望從事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產業。在轉型過程中資金投入很大,像太陽能技術力量投入、眼鏡的品牌投入、連鎖店的投入等都花費了很大一筆費用。如果政府在轉型中能給信泰政策支持,銀行能表態對貸款資金不輕易抽貸,那信泰就有信心做下去,不然就是轉型轉到一半就失敗。胡福林的話引發業界共鳴:“要轉型,首先要有穩定的金融和政策環境!轉型就如蛇蛻皮,正在痛苦呢,卻被外界環境打擾,不僅皮沒蛻下來,蛇反而會死掉。”一個老板給出形象的比喻。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詳榮認為,小企業應走專業化道路,參與大中企業的價值鏈分工,而不是一味和大企業在同一水平上競爭,導致價格戰等惡性商業競爭。
政府措施:
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
企業家普遍反映,銀行在中小企業最困難時不但沒施予援手,反而采取帶有歧視性的放貸政策。而資金短缺正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困境。溫州銀監局局長張有榮表示,擬提高對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率。現在溫州不良貸款率為0.37%,提高到1%~2%比較合適,這樣就有60億~120億元資金放出來,對“求資若渴”的小企業來講將是“雨露”。溫州將在10月底前對資金困難的企業進行排查、分類,對本身沒多大問題的企業給予大力支持。對資金斷裂、破產的企業,在銀行的介入下進行債權重組。同時將把更多信貸額度向小微型企業傾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