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路
開放,對于運營商來說是陌生的。作為產業鏈的掌控者太久,運營商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轉變,但轉變又是必須的,“再這樣下去運營商就快成為電網公司了,沒人知道你是誰,人家只知道電視、冰箱的品牌,卻不知道你的品牌,最后你就淪為純粹的管道了。”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堅定地告訴本刊記者。
但是移動互聯網留給運營商的想象空間究竟在什么地方?運營商真正的機會不是依靠歷史的財富,而是開創新的疆界,甚至在必要時需要放棄部分利益和自己以往積累的一些優勢,在產業劇變的時候往往也是優勢變為劣勢的時候。
在2G時代移動的基地模式或許很成功,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可能會成為移動的包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12580基地作為開放平臺的載體本身與大眾點評和一些LBS類的App所提供的服務就有沖突,那它是否還能以開放的心態打開大門歡迎這些合作伙伴?如果答案是否定,畢竟生長在移動體制內的基地能否具備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創新力?
在這方面反倒是沒有歷史積累的聯通更容易輕裝上陣,大眾點評資深副總裁龍偉表示此次和中國聯通合作推出“Wo”點評就是集合了大眾點評在用戶生活服務信息方面的優勢,以及聯通在用戶號碼認證、net取號、用戶服務信息實時推送等方面的優勢。用戶數據的互相開放帶來的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雙方共享用戶,李韓表示未來通過合作還將帶來無限可能,Wo+開放平臺的巨大價值2012年就會體現出來。
事實上,運營商的身份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像蘋果一樣靠賣終端賺錢,也不可能像開發者一樣靠賣App以及服務來賺錢,其收入的最大來源仍將是數據流量費用。
這一點在移動互聯網初級階段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數據流量將會是這個階段運營商保證收入的唯一辦法。
至于未來運營商如何徹底擺脫管道的命運,卻任重而道遠,畢竟在云管端三位一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管道的身份可以說是運營商的宿命。
要想改變這一宿命運營商需要成功卡位,而打造開放平臺應該是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階段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擁有更具體系的開放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產業鏈上的合作者,在關鍵領域中卡位成功。
畢竟在一些領域中,開發者與手機廠商并不能扮演大面積普及創新應用的角色,擁有眾多用戶的運營商卻具備這樣的能力:例如NFC的普及推廣,將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從互聯網移植到移動互聯網,都有可能是運營商施展拳腳的空間。
就像聯通與大眾點評的合作,如果僅僅是停留在開發者在運營商的平臺上開放一個特殊一點的應用版本,那么其意義就不大了,如果運營商放棄以往他們所經營的電話導航業務,徹底轉變思路,將點評這樣的合作伙伴請進門來,再結合NFC等新技術,其產生的聚合效果應該更為驚人。
雖然聯通與大眾點評方面都表示未來會拓寬思維令合作更為深入,但是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運營商的開放究竟會到什么地步,打開院門歡迎大家到院子里玩,還是打開屋門請大家在屋子里共商大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