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亂象根源就是缺乏監管,也就是市場沒有正規的游戲規則。”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告訴21世紀網。
從中華鱉精事件開始,再到三株口服液、核酸風波等,中國保健行業的消費剛性和風險與日俱增。經過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規模的草根野蠻生長,如今信譽危機接連不斷,行業經歷了一波過山車行情。
在此前不久的“螺旋藻涉鉛”事件中,國家食藥監局(SFDA)對兩次片劑檢驗不一致的結果引起了公眾的質疑。此后4月10日,廣州工商在白云區偏僻倉庫里查獲產值過億的保健品造假窩點, 4月11日,國家食藥監局要求查處富來森膠囊等11種假冒保健食品,中國保健食品行業的之亂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后,對國家推行的“藍帽”審批制度和保健食品安全底線的反思也許更能引人深究。
保健食品OEM:合法批號買賣猖獗
有保健行業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網介紹,保健食品從申報到取得中國保健食品監管“藍帽”標志,要經歷準備申報材料、樣品生產、試制現場核查、樣品送檢和專家審評“五階段”。
在商超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中,冒牌的“水蘇糖”、左旋肉堿膠囊、DHA魚油等產品是如何走上餐桌的?為了摸清OEM(代工)貼牌生意中的利益貓膩,21世紀網以進口保健食品代理商的名義,與國內某貼牌廠商進行了口服膠原蛋白口服液OEM業務接洽。
“客戶只需自帶品牌,我方可提供包裝材料,包括配方、產品加工及三證等。”該公司的膠原蛋白口服液經理陳小姐稱,“你可以先提供我方一份產品的市場推廣方案,我們根據你的產品,從品牌定位,策劃到化妝品的研發、生產、制作進行包裝,‘締造’出新的知名品牌。”
當問及如何辦理產品審核資質證明時,該人士透露,“由于健字號審批流程起碼需要走2年,因此我們OEM代加工的企業只能提供QS食字文號。”
事實上,據21世紀網了解,由于《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尚未出臺,套號生產仍是監管的灰色地帶。
“這是否意味著代工的OEM產品只能在商超流通,而不能進入藥房等終端渠道?”面對疑惑,該人士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但表示“公司有資源可幫客戶提供包括個性配方,申報文號和市場策劃的一條龍服務。”
21世紀網了解到,這家名為 “海南英賽德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的保健品OEM加工廠家,宣稱擁有“中國最大的保健品制造基地”,目前在上海、天津各自擁有食品飲料和保健產品的加工基地。并稱,“十多條生產線均通過了國家GMP認證以及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如何保證你們提供的OEM產品是符合國家質量控制體系的?”該人士稱,“你放心好了,我們天龍藥業是我們的集團公司,做主營口服液、片劑、膠囊劑的OEM/ODM出口加工,已經超過十多年經驗。”
工商資料顯示,這家實際注冊資本僅為10萬元,標榜企業性質屬國有企業。不過,21世紀網從該負責人口中得知,實際上這家OEM廠商是民企,在溝通中還不斷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驕人”的成功案例。
“你只需有一個工商審批的品牌,我們就可以提供任何獨特配方的OEM產品,這都是和中科院合作的。”陳小姐透露,“或者你沒有品牌,我們都可以提供現有的品牌產品代理和批發,近期抗氧化保健食品的確很熱銷,2萬瓶口服液就可以起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