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21世紀網致電專為保健食品軟膠囊進行貼牌加工的“榮成百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公司招商部李經理稱,“同樣可以提供OEM產品配方研發和健字號申報”,獲取合法批號的手法和“海南英賽德”大同小異。
保健市場發展或面臨“緊箍咒”
調查發現,目前國內不少打著正規軍旗號的保健品存在低價貼牌生產的現象。21世紀網就此向此前深陷“鉛風波”的某上市公司了解,相關負責人稱,“對公司產品被冒牌OEM的情況并不了解。”
廣東省保健協會秘書長張詠在21世紀網采訪時稱,“國內保健食品OEM行業還存在疏漏的監管空白地帶”!皞別小廠從大廠借來批準文號,套用、偽造甚至更改批號,為產品資格套上‘合法外衣’大做文章,成為了保健品市場亂象難以根治的一個‘毒瘤’”。
“有的企業申請了五六十個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他們自己并不生產,而是將這些批準文號租賃給多家山寨廠使用,每年收取8萬-10萬不等的轉讓費!睆堅伇硎,這種做法在黑市相當普遍,部分保健食品企業甚至還主要靠這個賺錢。
在保健食品的審批上,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范》多部法規,申請人需要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第三方檢驗機構提供翔實的資料,并且要向認定的檢驗機構提供產品研發報告。
此前據媒體披露,保健食品的審批存在一些中介機構,成為某些大牌進口保健食品的“保護傘”。從樣品生產到機構檢測,再到申報材料、試制現場核查,直至最后的專家評審,通過中介的“公關手段”為這些冒名品牌取得合法資質。
國內這些良莠不齊的保健品OEM廠商和中介機構,究竟是通過何種手段獲取合法的批文?針對“藍帽”審批的“內幕交易”問題,國家食藥監局保健食品與化妝品監管司司長童敏透露,正著手改革審評制度,或將實施電子審評和盲評。
很多專家望我國保健食品能“徹底革命”,參考國外管理模式,接軌進口食品管理。國務院5月份即將出臺的《保健食品管理條例》成為行業的希望。
中國保健協會研究員李文才表示,造成保健食品市場混亂的原因在于該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由于保健食品行業大多奉行短、平、快的原則,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短期內難以得到回報,因此,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不注重產品、技術的研發,產品長遠發展缺乏堅實的基礎。
保健品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野蠻增長”之后,即將面臨“緊箍咒”的約束。政策人士分析認為,《條例》的出臺,對于保健食品網絡銷售的門檻可能要提高,將借鑒網絡售藥的模式,采取網絡銷售許可證制度,從源頭上加強監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