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神九”飛天,航天產業巨大的經濟拉動效應備受矚目。據了解,在新材料方面,中國近年來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西安航天產業基地數據顯示,到“十二五”末,實現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服務業收入150億元。其中新材料產業在四個領域實現產值50億元。分別是:固體火箭技術應用領域6億元,精細化工領域16億元,復合材料領域10億元,特種金屬材料及裝備領域18億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在知識密集型的航天科技領域,有一大批由諸如神舟飛船技術突破帶來的‘軍轉民’而形成的新興產業亦在加速布局。有專家預測在“神九”背后,一個未來或超過萬億元規模的航天技術新興產業正在加速成熟。由此而來的“軍轉民”新技術前景更是誘人。
4000億元規模產業轉化
根據《2011中國航天白皮書》披露的數據,僅由北斗定位系統牽引的衛星應用產業規模一項,產值已破千億元大關。預計到“十二五”末,僅衛星產業規模有望突破3000億元。借助“神一”到“神九”的開發,中國衛星、航天動力、航天機電、航天電子、航天電器等上市公司,以及航天科工集團本身,每年所創造的經濟產出都已分別達到了數百億元乃至數千億元的規模。
而從產業方面來看,通過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天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帶動了電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紡織多個行業的工藝創新和產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同時,載人航天的投入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顯著的。據多家研究機構測算,載人航天的產出比達1∶10~1∶12。而數據顯示,我國航天技術方面20年投入390億元,若按照上述比例估算產出的話,其產出約達到4000億元。
一個確切的數據也可以旁證航天產業的巨大產業效益。“十一五”期間國內航天的中堅的航天科技集團的收入從390億元增長到994億元,增長155%,利潤總額從15.4億元增長到84.7億元,增長450%。2010年,航天科技集團實現收入994億元,同比增長22%。
尤其在新材料方面,如航天材料的合金新材料等行業市場轉化機會巨大。記者從我國第二家航天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了解到,“十一五”以來,西安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40%以上。資料顯示,該基地目前在航天新材料方面的產值接近百億元,到2015年新材料產業可實現產值240億元。該產業基地管委會人士還指出,到2015年該基地技工貿總收入可達到1000億元,主導產業總產值超過800億元。
據了解,中國近年來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如空間潤滑材料是價值極高的一項航天技術。我國早在“神舟七號”上驗證了潤滑材料在空間暴露后潤滑性能不會降低還會增加的特性,通過這項實驗,有望開發新型高性能的空間潤滑材料。此外很多最早應用于太空的科技成果已經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很多知名運動品牌推出的吸汗透氣的運動衣,其材料最初就是應用于航天服上的“間位芳綸及絕緣材料”,由于能承受200℃的高溫,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消防、電力等行業。
2007年落戶西安航天基地的西安超碼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固體火箭發動機復合材料相關技術,從事先進復合材料制品及其設備的研究開發與生產的企業。該企業在耐燒蝕炭、炭復合材料、炭熱場材料、炭高溫結構材料、特種耐腐蝕材料及其他復合材料制品等領域擁有國內領先的生產工藝和專利技術。該公司負責人就告訴記者,利用航空技術轉化而研制和生產的飛機炭剎車盤和光伏產業用熱場材料,該公司利用航天技術轉為民用,在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12018萬元,2012年計劃產值2億元。
而擁有航天背景的西安向陽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該公司所研發與生產的雙金屬復合管產品是國內首家通過美國石油協會的API-5LD產品認證的企業。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累計向石油、天然氣、化工等行業提供超過3000公里的雙金屬復合管產品,成為國內工業用雙金屬復合管首席制造商。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31470萬元,2012年計劃產值4.5億元。
事實上,諸多如同上述兩企業一樣的航天科技企業,已經在西安形成一定的集群效應。據了解,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劃,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核心任務是,借助西安的航天工業基礎,加速推動航天產業向民品轉化。同時,其產業路徑分為兩大部分:其一,重點向國際市場推廣商業衛星、衛星應用、航天特種技術應用;其二,推動航天技術向新型材料、先進能源、信息技術等民用產業集群化發展。根據陜西省政府的規劃,2020年西安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內的企業總收入將達3000億元。其中,至少誕生一家產值超100億元的大型企業,兩家產值80億元以上的企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