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剛需正逐步釋放,另一方面投資者們也已經做好了出手的準備。隨著中國醫改進入深水區,政府也頻出利好政策。在近期召開的兩場專業醫療健康論壇上,眾專家及投資人士均認為,“中國醫療服務產業已經迎來曙光,在‘天’還沒有大亮之前就應開始投資。”
政策利好下的20%增速
一個值得參照的對比是:臺灣在30年前的醫療服務量80%是由公立醫院所完成的,但是現在倒過來了,75%是由非公有系統的醫療機構完成的。“中國醫療產業的太陽還沒有出來,現在只是看到一點曙光而已。”
3月14日,國務院頒布《“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緊接著又發布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這些政策文件都明確:社會力量辦醫將會被加大力度推進。
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在第二屆中國醫療健康投融資高峰論壇上表示,醫療行業投資是受政策影響比較多的行業,2009年新醫改方案的公布和最近新政的頒布,對行業影響很大,投資人已做了很多的嘗試。
“要推動非基本醫藥服務業加快發展,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緊跟政策的恩頤投資全球合伙人蔣曉冬表示,這樣的表述以前從來沒在衛生部或者相關領域看到過。“因為衛生事業是一個公益事業,這個時候提出要變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讓作為投資人的我眼前一亮。”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也表示,現在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不到一半,但是從病床和醫務人員數量講,公立醫療機構卻控制了90%的病床和差不多90%的醫務人員,至今仍然是一個公立占絕對主導地位的醫療服務供給格局。
一個值得參照的對比是:臺灣在30年前的醫療服務量80%是由公立醫院所完成的,但是現在倒過來了,75%是由非公有系統的醫療機構完成的。
“中國醫療產業的太陽還沒有出來,現在只是看到一點曙光而已。”怡德醫療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周大為認為,政策鼓勵適應多層次需求的醫療服務發展,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和服務量要達到社會醫療資源總量的20%左右,可見這個增長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另外,將民營醫療機構納入醫保體系,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秘書長李靜湖表示,民營醫療機構按照一定的條件都將納入到基本醫療保險的定點范圍。去年末,民營醫療機構的定點家數是將近1.7萬家,而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基層定點醫療機構的發展需要更快一些。
在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醫藥業商會名譽會長任德權看來,新政之下的醫療行業出現了三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市場的擴大,二是市場結構的變化,三是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市場的變化,產業和企業的變化也將會呈現四個趨勢,即優質化、學術化、集中化和國際化。他預計:國內醫療市場今后五到十年,每年將會保持20%左右的增長。
高端醫療和專科醫院被資本看好
目前,經濟發展使需求正從大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而且國家政策也支持醫療服務往基層走,因此按照這個大趨勢,二三線城市將會產生大量的投資機會。
清科數據顯示,醫療行業的投資額度較多的細分行業是醫藥產業、醫療設備和醫療服務三個領域。
倪正東表示,從整個醫療行業的VC和PE投資來看,2006年是11億美元的投資,去年則達到41億美元。醫療投資增長非常快,說明整個創投行業對醫療健康是非常重視的。雖然今年第一季度有所放緩,但醫療健康行業的下降速度沒有TMT行業那么快。
“從總的趨勢來看,醫療服務這些年的需求在釋放,而且隨著保障制度的建立,很多原先的系統不能滿足的需求,需要一些新的服務機構去補充,這對于投資來說是一個機遇;另外,政策環境更好了,比如原來審批機構比較嚴,而現在對于民間資本辦醫的一些審批,在組織規劃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空間。”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司長張宗久表示,民營資本進入醫院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做高端,二是做專科,并且做成連鎖。
已經投資了兩家醫院的君聯資本投資總監蔡大慶也認為,高端和專科里面有較大機會。在他看來,經濟發展使需求正從大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而且國家政策也支持醫療服務往基層走,因此按照這個大趨勢,二三線城市將會產生大量的投資機會。
任德權則表示,高端養老和醫療結合的會所及服務也會有很大的機會,原因是現在有幾千萬元收入的人在中國有上千萬,這相當于一個國家。因此,從這個市場切入醫療服務行業,更現實一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