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空間巨大
專家預測,航天技術轉化空間巨大。根據今年2月工信部發布的《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將建立起具備一定自主創新能力、規模較大、產業配套齊全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航天航空產業戰略目標之一就是擴大航天民用規模。但依據目前我國僅為千億元水平的相關航天產業規模,顯然有待于提升。
工信部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超過6500億元,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長約20%。然而,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仍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關鍵是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學研用相互脫節,產業鏈條短,新材料推廣應用困難,產業發展模式不完善;新材料產業缺乏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研發投入少且分散,基礎管理工作比較薄弱。
太空經濟的發展,涉及電子、計算機、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不過,從產業狀況而言,航天領域目前最具有產業特征的,僅僅集中于衛星制造業、衛星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和地面設備制造業。
從美國航天業的發展來看,大量轉化為民用的航天技術之外,蘊涵著巨大的經濟產業價值。來自中國航天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美國空間技術產業化已創造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巨額利潤,法國航天產業每年有將近3000億美元的收入,中國航天產業2010年總收入剛剛步入1000億美元大關,在全球航天業收入總額中僅占3%左右,可提升空間巨大。
“軍轉民”仍須提速
盡管航天技術轉化為民用蘊藏著巨大的產業效益前景,但是目前國內“軍轉民”的相關航空新材料等方面的實際轉化亦面臨種種困境需要突圍。
首先,在資金方面,由于投入不足致使很多優秀技術仍然被埋沒,難以轉化,更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目前國內從事技術轉化的企業規模普遍體量偏小,實現幾億元到十億元人民幣的產值就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企業了,但在諸如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動輒幾十億美元的此類技術企業比比皆是。
其次,由于我國掌握航天技術的企業大多為軍工國企,其在轉化相關科技項目方面,對市場的靈敏度還不是很強,從某種角度來說也阻礙了實際轉化的進程與產業實現的效果。而在國外,大多航天技術實際上本來就掌握在市場化企業手里,而它們對市場的嗅覺靈敏。
陜西省工信廳專家表示,尤其要在轉化民用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但是由于一些新技術、新材料目前轉化企業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資金投入方面不足,以及產業集群規模效應并未顯現出來,盡管前景誘人,但也面臨種種困難。有關企業期望政府在補貼等方面扶持外,還須出臺相關的鼓勵政策通過資本市場等方式籌資來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為此,西安國家航天民用產業基地成立基金每年投入3億元用于對航天技術轉化為民用相關產業企業進行幫扶,并且探索利用資本市場推動其產業鏈條完善。但盡管如此,幾億元的資金還是顯得杯水車薪,因為需要轉化的有市場前景的航天技術為數不少。
根據有關專家統計,我國的航天技術的“軍轉民”在上述因素的阻力下,往往轉化為民用的時間最快也需要5至8年,有的甚至十幾年都難以轉化。由此,企業界與學界人士呼吁,政策應加大對此新興行業的扶持力度,并幫助該產業提速發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