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 傳統旅企經歷轉型陣痛
廖偉認為,因薪酬待遇不理想導致人才流動性大,是因為行業目前還處于薄利時代。“企業規模化和高端企業品牌化的運作,才是市場規范未來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面對在線旅游電商平臺帶來的沖擊,多數傳統旅游企業已意識到必須靠轉型來應對。在這個“陣痛期”,整個旅游行業都存在“人才緊缺”的現象。
廖偉認為,旅游行業很特殊,它的產品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標準化”的,比如在旅游過程中出現的進店消費投訴、酒店質量和餐飯投訴等,這是在消費過程中臨時出現的問題,除了市場規范來規避,也需要旅游企業復合型人才來處理解決。“這也是部分在線旅游企業的 短板 ,他們也在加強這方面人才的培養。”
據媒體報道,前不久在線旅游企業攜程、藝龍就出現過搶奪某旅游職校在線旅游專業畢業生的現象。而攜程公關部人士近日告訴商報記者,在酒店、機票等標準化產品之外,公司的確面臨專業旅游電商人才在其他產品類型上的研發、維護等需求。
廖偉分析,復合型人才的“爭奪”未來可能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業績。在線旅游企業從側面“鞭策”了傳統旅行社轉型,一些小的、散的、缺乏競爭優勢的旅游企業將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淘汰。
出路 加大“人才定制”力度
那么,在“招工難”出現后,我市旅游企業有哪些應對之策?
武隆喀斯特集團公司副總黃道生向商報記者透露,已考慮和武隆當地某職業學校開展“定向培養”的活動,由企業來設計課程,學校從招生開課起,就基本上完全按照企業所需來培養人才。“根據企業的需要來培訓,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保障,每年大概能消化完一個班的就業。”
廖偉認為,未來對于中高端旅游人才的需求將無限大,條件也將更苛刻。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可學習“定制旅游”的模式。
事實上,我市有關部門也在積極幫助旅游企業擴大人才儲備。據市旅游局提供的數據,2010年,我市旅游人才僅有5.74萬人,隨著近年來我市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預計到2015年,全市旅游人才總量達到12.7萬人,占旅游直接從業人員的21%,平均每年增加1.39萬人。
目前市旅游局已完成了《重慶市旅游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10-2020)》編制工作,此前還與重慶大學協商來合作實施本土高層次旅游人才培養工程,并通過設立“重慶旅游緊缺人才發展資助資金”,組建重慶旅游人才發展研究院,開辟重慶高層次旅游人才培養的廣闊天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