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戶外”轉型
進軍戶外市場能否成為國內體育品牌的一次轉機?
上述經銷商對記者說,對于初期進入戶外市場的企業來說,如果是大眾化市場路線,即泛戶外的概念,先期還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品牌推廣和渠道建設。這樣一年下來起碼要投入3000萬元,第二年還得對渠道和品牌進行支持,這當中的資金需求很大,若第二年不追加投入就會前功盡棄。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是不可能隨便玩的。
他舉例說,晉江一家鞋企去年推出戶外運動品牌,先期的招商很成功,渠道在全國20多個省市瞬間鋪開,但是今年由于資金虧缺,導致貨品開發無法跟進,代理商無貨可賣,企業陷入困境。
一位行業人士對記者說,就目前而言,無論從市場的認知程度,還是產品本身來看,他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他對記者說,從李寧探索的商品種類來看,有沖鋒衣、外套、羽絨服、抓絨服、襯衫、T恤、下裝、鞋靴、背包、配件等十大類,但產品數量偏少,而且從產品的款式和介紹來看,都沒有擺脫體育用品的影子。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安踏身上,其戶外產品更像是從體育用品的貨架上直接選取的。
“目前國內的體育品牌只有戶外系列,沒有戶外品牌,對于戶外用品還只是處于嘗試階段。”這位人士對記者稱,現在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在裝備選擇上更加理性,膚淺的宣傳、同質化的商品,很難激起他們的購買欲望。
此外,國內大部分體育品牌本身對未來的運營規劃尚未明朗,并且戶外行業具有獨特的行業屬性,習慣了傳統運作模式的體育品牌無法一下子駕輕就熟。
“戶外也不是運動品牌的突破點。”國金證券張斌(微博)對記者說,戶外市場還是相對狹窄,也就幾百個億的規模,這么小眾的市場決定了它的前景和規模【創業網Cye.com.cn】。
“如果都沖進這個行業,那么它也將成為下一個體育用品行業。”長期研究體育用品的上海致遠投資一位分析師對記者說,但目前,國內體育用品企業都想分羹戶外市場,新進入者越來越多,這個趨勢有點像幾年前的童裝,現在已經初顯泡沫之勢,如果再泛濫下去,戶外市場的好日子馬上就會結束,成為下一個體育用品。
不過,評論人士馬崗對記者說,體育用品和戶外用品發展路徑類似,各有各的特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私家車的普及,戶外用品行業還是有一定的前景。但目前,國內的戶外產品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國家標準缺失以及專業人才缺乏也制約了行業的發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