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巨大:市場規模不足
“在我國,3D打印業務的商業化運用已有近30年,但大都應用在工業領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顏永年指出,直到近3年來,行業發展才開始提速。
到目前為止,國內從事3D打印生產、服務、工藝等業務的CYE企業估計還不到100家,其中,有核心技術的只有20-30家,而去年的市場規模也不到1億美元。除了部分完全市場化的企業盈利能力尚可外,另外的企業生存環境艱難。
3D 打印可降低約50%的制造費用,縮短70%的加工周期,并能將復雜制造實現設計制造一體化。這是其被看好的理由。
“但跟其他行業不同,3D打印的商業模式中,更考驗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小批量生產能力。”周建國向記者解釋:企業研發出新的設備后,可能一年賣不了幾臺、投入資金尚未回籠,就有新客戶提出個性化要求。公司需再度投入更多經費進行新品開發,如此一來,資金壓力凸顯。
“比如說去年,濱湖機電投入200萬資金開發了一種新產品,但當年公司總營收也只有700多萬元,新品研發成本巨大,自然影響公司業績。”他說。
紫金立德的技術初期是從國外引進,公司創立時陸續投入的3000多萬美金中,有750萬美金用于支付專利技術費用。連寧指出:“目前,我們基本完全掌握這些技術,但市場需求量尚未完全釋放。”
顏永年也認為,最適合3D打印企業生存的土壤,應該是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即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且全民在教育、動漫、藝術等領域的創新能力增強后,才能讓3D打印技術的市場范圍擴大。
但與從業者最初的寂寞相比,如今的3D打印行業畢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市場需求也正在放大。
“我們的感覺很明顯。”周建國舉例道,有香港理工大學想與其合作打印房子,還有客戶想找他們打印巧克力,甚至一些航天航空領域方面的需求量也開始加大。公司已計劃在武漢再拿一塊地,擴大生產規模。連寧也認為,今年行業增幅可達20%-30%。
“經過去年國際和國內的炒作,當前的中國3D打印市場已被催熱。”連寧介紹,隨著SDM(形狀沉積成型)技術變成開放式,從業者只需訂購全套零部件進行拼裝,就可從事3D打印業務。這拉低了行業準入門檻,自去年下半年來,有不少民間資本涌入3D打印行業。目前,國內大多數3D打印企業都與風投接觸過,紫金立德所接觸的就不下幾十家。
不過,資本追逐的是快錢。“2010年年初,歐洲一臺小型打印機售價一般在2.5萬歐元左右,行業毛利率約在50%左右。但如今,很多設備降價至1萬多歐元,行業毛利降至20%左右。”連寧告訴記者,“因此,當這批資本賺一筆后,今年以來又逐步從市場上退出了。”
周建國向記者反思道:濱湖機電開拓市場的方式相對傳統,主要靠參加行業會議、人際推廣為主,但今年來實施效果不夠理想。目前,受限于資金壓力,公司接到訂單后得等到客戶繳納定金后再購買材料、生產、出貨等,交貨周期一般達到4個月以上。“如果合理解決資金,公司開拓制件業務后,市場前景更廣。”他說。
連寧則認為,目前困擾3D打印企業的因素,還包括打印材料的限制。“未來市場需求會更多元化,會涉及民眾工作、生活各個方面所需要的材料。但目前,專業從事材料研發的企業并不多,經常遇到材料供應商的困難。且數據獲取也是3D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但目前這方面的市場基本也沒形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