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通航產業并未如意料中的出現井噴,反而發展趨勢變緩”。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楊鳳田昨日(9月12日)在四川廣漢舉行的中國通用航空發展論壇上表示。
這一觀點無疑為全國正在如火如荼發展的通航產業潑上了涼水。據了解,近兩年來我國通航產業發展迅速,通航機場在全國遍地開花,通航企業也成為各地新寵。
然而,這一產業在通航領域專家看來“遠遠沒有達到增長爆發點,只是一場虛火。”
“離地三尺就要打報告”,諸多業內專家認為,政策不明朗是通航產業發展被抑制的主要原因,讓通航飛機飛行陷入尷尬。“低空領域并沒有真正放開”“管理主體太多,責任不明確”“通航企業發展政策成本過高”成為通航領域專家的共識。
“通航飛機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通航企業與通航機場的布局規劃等問題企業本身已無法解決,產業發展急需政策引導,業內人士指出。
通航熱只是一場“虛火”?
低空領域的開放預期讓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通航熱。自2010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后,通航產業成為各地政府與民資爭搶的香餑餑。
資本的熱度從通用航空產業園的建立可見一斑。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統計,截至2013年7月31日,我國除由國家發改委批準的10個國家級航空航天高科技產業基地以外,已經有116個縣級及以上城市在建或計劃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園區。在這116個通用航空產業園區中,2010年底之前建設的有21個,2011年之后建設或計劃建設的有95個。
然而,外表上光鮮靚麗的通航產業在業內人士看來卻問題百出。
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秘書長張峰用“三不”總結了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現狀。一是審批過于嚴格,通用飛機上不了天;二是基礎設施落后,飛機下不了地;三是市場太不成熟,通航企業賺不到錢。
而在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總飛行師徐建民看來,通航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安全問題值得警惕。“人才培養是個大問題,之前很多通航駕駛員都已經加入運輸航空大隊伍,通航領域人才缺乏。”據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張利國介紹,目前通航飛行員平均年齡已經接近50歲。
“我們通航領域稱這個行業是老少窮,機型老舊、人才缺乏、經營困難。”徐建民表示,在這樣薄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用飛機安全隱患很大。據他介紹,2012年我國民航全年共發生通用航空一般飛行事故1起,全年發生事故征候295起,其中人為原因嚴重事故征候5起,通用航空事故征候12起。
“今年形勢更不容樂觀,據我了解,通航事故已經有3起,還不包括地面事故。”徐建民表示。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一位教授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安全問題對企業來說負面效應非常明顯。“比如今年6月廣漢某民營通航企業發生的一次事故,造成該企業損失1000萬元。”而據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宣傳部李姓副部長介紹,飛行學院下屬通航企業三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一年的純利潤也僅接近5000萬元。
“根據民航局數據,到2020年我國通用飛機要到10000架,現在才1000多架,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數據不可想象。”徐建民在面對民航局這一預期時顯得不太自信。
多重因素致通航產業發展趨緩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2年,我國通航產業飛行小時數迅速上升,由6.35萬小時增加至51.7萬小時。
然而,仔細分析可發現,我國通航產業發展變緩趨勢非常明顯。2011年通航完成作業飛行小時50.27萬小時,比上年增長28.5%,但2012年后迅速下降,通航全行業完成通航生產作業飛行51.7萬小時,增長率僅為2.8%。
“為什么突然增長率放緩?很多通航企業飛機飛行之后才發現事情沒有想象中簡單。”張利國表示。在他看來,雖然自2010年開始,國家部委再三出臺政策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但到目前為止低空空域并未真正開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