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密切關注物價形勢及其變化
當前,穩定物價工作面臨著復雜的局面。經濟中既存在可能引起物價上漲的成本推動因素,也有物價出現持續回落的可能。因此在政策把握上需要特別謹慎。
當前通脹壓力主要來源于成本推動因素。從國際看,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將政策重點從抑通脹轉向保增長。在相對寬松的貨幣條件下,一旦市場信心有所恢復,國際商品價格就可能重拾漲勢。而且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資源和要素價格出現趨勢性上漲的可能仍然存在。從國內看,也存在較強的工資和成本上漲預期。9月份PPI漲幅仍達9.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高達22.9%,有進一步向消費物價傳導的壓力。
但如果全球經濟放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顯著回落,推動CPI和PPI上漲的外部力量也會趨弱。近期,紐約原油期價跌至80美元左右。國際煤價最近一個月內下跌近25%。這意味著,我國通脹形勢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2008年4月份以來,我國CPI逐步回落。9月份食品價格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環比下降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當前物價有下行動力。
總體來看,未來通貨膨脹形勢有可能出現交替和反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