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放寬中小城市戶籍限制
“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解讀:城鎮戶籍是享受教育、醫療、廉租房等城鎮公共服務的前提。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不到50%,選擇加快城鎮化作為切入點,將使農民工在城鄉之間的流動逐步穩定下來,為消費提供較大增長空間,并推動城鄉差距問題的解決和維護社會穩定。
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央去年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任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貴認為,“調結構”更進一步說就是“調整城鄉結構”,“加快調整城鄉結構,不僅可以開發潛在的就業機會和市場需求,保持經濟增長,而且是實現持續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選擇”。
隨著今年家電、汽車的紛紛“下鄉”,政府提供的補助不僅提高了農民的購買能力,加快了農村消費升級,也促進了兩大產業的結構優化升級。
“留在農村的農民當不好農民,轉出去的農民又當不成市民。”李成貴認為,這是我國目前城鄉結構中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6億城鎮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了45.68%,但其中有1.5億是進城農民工。
“進入城市后,農民生活成本將會提高,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敝袊嗣翊髮W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也有專家分析,這一舉措對擴大居民消費有最直接的作用。不過在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如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革現行的收入分配格局也需同步進行。
4 放寬中小企業市場準入
“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準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解讀:經濟企穩回升后,經濟增長的動力亟待由政府投資向市場驅動轉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推進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小企業發展極為不足,是我國目前中等收入水平人口少、經濟內生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說,我國目前每千人擁有企業11個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5個左右的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25個左右的水平。
賈康表示,關鍵是要對社會資本投資給予國民待遇。除法律特別規定以外,應允許社會資本以參股等方式進入金融、鐵路、公路、航空、電信、電力以及城市供水等基礎和壟斷行業。
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準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