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堵車是個嚴肅話題,它影響城市進程,影響我們每一個城市人的生活。這期博客選取了央視著名記者柴靜和交通規劃專家陸化普就堵車一事的深刻對話。面對困擾中國各大城市的堵車一事,作為城市一分子的我們該怎么想怎么做?
“以后你出門就隨身帶副牌吧”
星期一下午五點,晚高峰還沒來,我坐在副駕駛座上,車以每小時兩公里的速度在中關村路向前開,我轉頭問開車的陸化普,“你說中國城市很快要經歷嚴重的整體性交通堵塞,難道這還不算嗎?”
這位研究交通規劃二十多年的清華教授說:“中國的擁堵還沒上檔次呢,北京這種擁堵剛開始,中國的所有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城市、副省級城市,也就三五年,全都得進入這種狀態。”
他說我們這個國家進入了史無前例的機動車爆炸發展期。“長沙現在機動車增長率30%,有75萬輛車,武漢我看了一下是100萬輛車,增長率是20%,非機動車沒處走,進入人行道。”
他說:“一切都被機動車的洪水沖刷。”按其他國家300~500的千人機動車擁有率計算,北京可預測的數字是五年后會有750萬輛車。“那會真的癱瘓。所有城市功能會癱瘓,必須立即采取果斷措施,機動車保有量絕對不能突破這個數,我覺得600萬都不能突破,甭說700萬。”
“會有人問,有這么嚴重嗎?”
他笑一下,說:“那你以后坐車出門就隨身帶副牌吧。”
我愣一下,他拿泰國舉例子,“曼谷前些年放任機動車,結果是什么呢,車在路上走,走不動,大家就下車開始打牌,在路邊打牌一打就是幾個小時,還是走不動。由于大量尾氣排放,大家上街都戴口罩。曼谷為此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經濟發展速度減緩。之后曼谷痛定思痛,迅速地不惜一切代價建軌道交通,軌道交通建好了,大多數人放棄了車,機動車困境才得以過去了。如果說我們始終堅持不放棄車,以為也能過去,這是錯的,永遠過不去的。”
“北京現在的汽車生產與銷售,對整個工業的生產消費拉動了接近50%,這是多高的一個比例呀,算是支柱產業。會有人說現在要是把這個產業影響了,誰負這個責任?”
“不能只看眼前,如果城市交通癱瘓,不僅僅只癱瘓一個汽車工業,還會波及所有的行業。”
我問他,就北京來說,現在一天增加兩千輛車,誰攔得住?
他說:“這個勢頭取決于我們沒有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我們有多道防線,比如說第一道就是收擁堵費。”
我有點意外,因為我記得三年前他是反對收擁堵費的。
“因為那時還沒到收的時候,收不收完全取決于這個城市的供求關系狀態,也就是道路上的交通擁擠程度,當不擁堵的時候,我們收,既沒有必要,也很難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但是當擁擠發展到了某個程度,如果不加干預和調節,城市功能就會大大遭受損害。”
“會有一種聲音說,擁堵中我作為車主我就是受害者。我受了害,我還要為此付擁堵費,心理會覺得不平衡。”
“這個不對,缺少一點經濟學的概念,你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你是造成堵車的其中一員,由于你的加入帶來額外的擁堵,這個擁堵產生的后果不但是付出了時間代價,還有環境污染,噪聲,其他等,你是這個后果的一個貢獻者,所以就應該支付經濟成本。我們每一個城市居民,不應該僅僅考慮自己,也應該考慮這個城市。”
“那他會說你們為什么覺得我們車多了?說你看香港的車一點不比我們少,交通密度也挺高,但人家香港就不堵。”
“香港公交分擔的交通壓力是89%,也就是說只有11%的人才會選擇其他的方式出行。機動車出行比重極小,反過來說,如果大家都能理性用車,平時有車不用,假日才開,我們的城市交通會美好得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