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教育經費要突出保障重點,加強薄弱環節,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逐步解決考試招生、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進學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要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繼續花大氣力推動解決擇校、入園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農村中小學布局要因地制宜,處理好提高教育質量和方便孩子們就近上學的關系。辦好農村寄宿學校,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加強校車安全管理,確保孩子們的人身安全。加強學前教育、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辦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緊密結合,提高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完善國家助學制度,逐步將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覆蓋到所有農村學生,擴大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范圍。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各級各類教育領域。教育寄托著人民的希望,關系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把這項事業辦得更好!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支持企業加強研發中心建設,承擔國家和地區重大科技項目。引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為企業研發中心服務,更好地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倡導學術誠信,鼓勵獨立思考,保障學術自由,弘揚科學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全面加強人才工作。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大力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完善人才培養、任用、評價、激勵機制。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社會環境。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是關系國家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各級政府務必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扶持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創新型科技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加強退役軍人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工作。
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農村、基層、中西部地區建設。加強職業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對勞務派遣的規范管理,開展勞動關系爭議排查,加強勞動監察和調解仲裁,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今年年底前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加強城鄉低保和社會救助工作,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加強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銜接。多渠道增加社會保障基金,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監管,實現保值增值。加強社保服務能力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各類社保經辦機構進行整合歸并,有些服務可委托銀行、商業保險機構代辦。加快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
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務水平。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全面推開尿毒癥等8類大病保障,將肺癌等12類大病納入保障和救助試點范圍。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實行醫藥分開、管辦分開,破除以藥補醫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辦醫,加快形成對外開放的多元辦醫格局。充分調動醫務工作者積極性,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預防控制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加強藥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全面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加快實現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全覆蓋,將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試點范圍擴大到60%的縣(市、區)。提高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殊扶助標準。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
做好婦女兒童工作,擴大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免費檢查覆蓋面,提高婦女兒童發展和權益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努力讓城鄉老年人都老有所養,幸福安度晚年。
繼續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嚴格執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抓緊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加快建設城鎮住房信息系統,改革房地產稅收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動實行居住證制度,為流動人口提供更好服務。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加快建設國家電子政務網。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
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實施安全發展戰略,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動。增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嚴密防范和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七)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要提供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榮辱、講正氣、守誠信、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
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檔案事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深入開展對外人文交流,促進中外文化相互借鑒。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促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