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許多在紐約法拉盛經營的小商業,卻沒能挺過經濟嚴冬。繼緬街第一家溫商超市甌江市場關門停業后,營業近20年的美寶時裝,也掛出了結業清倉的大牌子,準備轉型做其他行業。面對看似繁榮的法拉盛,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小商家開了又關。
菜農意識一窩蜂選擇同業
繼上世紀90年代價格實惠的華商超市占領市場、并將原有的老外超市逐漸“擠”走之后,華人經營的超市也是開了關、關了開。以緬街為例,從37大道至Sanford大道,這短短不到10條街的范圍內,就有五六家大型的華人綜合超市,水果攤、便利店更是數不勝數。
位于法拉盛黃金地段的甌江市場,曾經以其低廉的價格、新鮮蔬果而一枝獨秀,近幾年卻也難抵激烈的市場競爭,現有的經營狀況無法應對每月高達幾萬美金的房租,而于本月22日悄然拉下了鐵門。無獨有偶,行走在法拉盛街頭,不難發現,隨著該地區新移民的增多,一家家珍珠奶茶店、手機店、超市櫛比鱗次。你家雞蛋打折,我家就要牛奶便宜;你家推出“50元包無限通話上網和短信”,我家就得“39元全包,不含稅”。和廣告招牌變化同樣快的,是一批又一批無法維持經營而被迫易主的店家。
惡性競爭棄質量求低價
皇后區甚至周邊地區的民眾都知道,無論是食品還是日用品,“法拉盛的東西真是便宜!”。就拿同樣一款手機保護殼來說,在皇后購物中心(QueensCenterMall)內可能售價20元,而到了法拉盛的手機店中,就只賣10元甚至區區幾塊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同種商品的銷售者過多,導致商家紛紛讓利競價。
由于成本低、利潤高等原因,2011年夏季法拉盛地區一夜之間冒出了幾十家珍珠奶茶店。而他們之間的激烈競爭,就讓“旁觀者”從中受益。幾乎每家店都打出“買一送一”的招牌,還有買一份飲品就送小吃、或者買兩份就可以免費抽獎等各種促銷策略。可當競價到了一定程度,危及到成本時,一些商家就不得不改用更便宜的替代產品。在法拉盛的某家超市之中,一位讀者赫然發現,2009年就已到期的火鍋底料,仍然被擺在貨架上。仔細翻看,這種用過期產品以次充好的現象還不在少數,令人不得不感慨“便宜果然沒好貨”。
經濟差大集團擠退小商家
法拉盛的美寶時裝雖然就在梅西百貨對面,但由于店里的產品非常有特色,款式和尺碼都很適合東方人,所以近些年來也有固定的客戶群。一位聽說該店要關門的太太,邊購物邊感嘆說,“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根本不喜歡老美店里賣的衣服,所以總是來這里。直到現在還是有空就來,有感情了!”
時裝店東主李太太介紹說,“冬天走在法拉盛街頭的人,許多都穿著我們賣的羽絨服!”。可即便是這樣,由于經濟不景,人們的服裝消費能力也有所下降,“畢竟不是需要天天買的東西!”,加上現在梅西百貨等大型連鎖店接連打折,小商家們根本沒法與其競爭,所以才決定不做服裝生意了。“別看法拉盛街頭人們走來走去這么熱鬧,消費能力卻不大!”,一位在街頭擺攤的戚先生說,來來往往法拉盛的人,多數都是經濟上處于中低層的民眾。戚先生說話間,有幾位路過的民眾,來詢問攤位上兩三塊錢的貨品,最后卻無意購買。
點子好創新多才是王道
“不過也舍不得這個好位置!”美寶時裝李太太透露,雖然房租從十幾年前的幾千塊,漲到了現在的兩三萬塊,但能夠租下位于羅斯福大道的店鋪,還是非常難得的。“我們可能會轉型做99c日用品店,雖然也有不少這樣的店面,但我們想從貨品種類上動腦筋,做不一樣的商品,希望能有所收獲。”
“我覺得就是兩點,創新和擴大規模”,法拉盛“老媽麻辣燙”業主劉先生說,他家是法拉盛41路第一家羊肉串經營者,當街頭冒出第二家、第三家時,他們立刻就改變經營項目,開起了第一家麻辣燙店。從第一家分店到第二家,從羊肉串到麻辣燙、再到麻辣香鍋,“老媽”做出了小吃的許多“第一個”。“不過自從我們家的麻辣燙賣得特別火以后,好多小吃店也跟風經營”,劉先生說,“我們不用競價的方式來經營,而花更多的心思去想新招,不然的話,永遠競爭不過大的商家”,他舉例說,火鍋的利潤一直不錯,可是后來有一家大飯店把價格調低了不少,他們于是就轉而主打有特色的麻辣燙,而不是一味拼價格。
成立商業組織“通氣”共榮
法拉盛華商會總干事杜彼德,對于法拉盛目前小商家的經營模式,有著更宏觀的看法。“其實可以通過成立民間商業聯盟之類的組織,來維持做生意的秩序”,他介紹說,許多美國本地的購物中心或繁華街道,房東都會在租戶簽合約之前,先了解他們準備做什么樣的生意,以保證本區域商業經營的多樣化和穩定性。
“比如這條街已經有了兩家面包店,房東就不建議再開第三家。我們法拉盛也需要一個這樣的組織,讓商家們可以相互‘通氣’”,杜彼德說,“雖然不是強制性的,但當有新的商家進來的時候,起碼對于本地經濟先有了解,就知道該經營什么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