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企業“三角債”抬頭的風險受到高度重視,工信部、銀監會、商務部等多個部委已經開始密集調研摸底,近期將會形成調研情況及政策建議報告,并上報國務院。
在此之前,早在2011年底,安邦研究團隊便曾預警“三角債”卷土重來的金融風險,鐵路、鋼鐵等行業是“三角債”的重要來源。時至今日,“三角債”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緩釋,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與20世紀90年代初以國有企業為主有所不同,此輪“三角債”危機涉及各種類型企業,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更為嚴重,表現為金融風險沿“擔保鏈”傳播,牽連更加廣泛。
數據顯示,當前企業間賬款相互拖欠現象嚴重。截至2012年3月,全國工業企業應收賬款為7.12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7.74%;應收賬款占信貸總額比重為12.47%,是自2009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更新的數據表明,2012年1至5月,全國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已升至7.54萬億元;而從上市公司中報來看,截至8月23日,已公布中報的1437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整體規模達803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550億元的規模激增45%;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近期也表示,2011年中國企業負債占GDP比重達107%,為世界最高,大幅超過OECD劃定的90%標準線。
應當看到,此輪潛在的“三角債”危機有著經濟上的必然性。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中,中國政府與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采取負債擴張的模式,不斷增加經濟體與企業的杠桿。尤其在2009年的“4萬億”期間,各地投融資平臺興起,以及大型基建項目的大趕快上,已成為時下“三角債”問題的重要源頭。
特別是基建項目,投融資期限錯配與短貸長投本已讓地方政府承擔了強大的還本付息壓力,形成地方債隱憂。考慮到近段時間以來,各地基建項目發生了一系列事故,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坍塌,鐵道部通報批評國內多條在建鐵路存在建設問題等,進一步證明這部分投資效率低下,反映到金融方面,便是各地償債壓力加劇,也讓“三角債”的風險更加突出。
宏觀經濟減速與房地產調控則是“三角債”問題的直接導火索。我們注意到,在此輪“三角債”風險中,首先出事的,從行業來看,往往是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從地區來看,則多見于浙江、鄂爾多斯等熱衷于炒房的地區,中江集團破產所引發的余波便是一例。在此之后,風險才逐漸拓展到光伏、造船等產能過剩領域,并且沿產業鏈與擔保鏈,將各地Cye各類型企業串聯到一塊,風險迅速擴散。倘若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理,甚至可以預期,一場區域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正在醞釀之中。數據顯示,浦發等銀行在江浙一帶的不良率顯著上升,溫州地區的不良率更連續12個月增長。考慮到銀行體系對民營經濟介入得并不深,披露出來的數字很可能只是債務問題的冰山一角。
我們應從此輪潛在的“三角債”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最直接的教訓是,片面依靠債務擴張發展經濟并不可持續,長此以往,中國經濟必將為債務問題付出沉重的代價。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多次表示,現有的發展模式是一種債務經濟,持續不了10年,債務早晚也會轉變成為通脹。在控制債務擴張相對應的是,中國經濟可以考慮更加倚重權益融資,讓各類型資本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好處。這涉及一系列改革,特別在將民間資本引入傳統壟斷領域方面,改革的阻力依然很大,需要中國政府持之以恒地推進。民間經濟“新36條”及其實施細則的密集推出,只是一個開始。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國的“三角債”危機正卷土重來,中國政府、相關企業與個人都需要小心防范,避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與升級。在解決潛在危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從中應吸取的經驗教訓,片面依靠債務擴張發展經濟不可持續,這將讓中國經濟付出沉重代價。中國需要更多地倚重權益融資,而這指向改革,尤其是民間經濟“新36條”的持續推進,任重而道遠。
本文僅代表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