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關小資生活方式的文章中都提到這樣一個現象: 高級寫字樓里的高級白領們一般都遵循這樣一個日程表,上午在辦公室,下午則在星巴克泡著。便有這樣一句很經典的話: 我不在辦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一杯名叫星巴克的咖啡,是小資的標志之一。 僅僅5年星巴克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一位耀眼的明星,并迅速演變為一種標榜流行時尚的符號。在都市的地鐵沿線、鬧市區、寫字樓大堂、大商場或飯店的一隅,在人潮洶涌的地方,那墨綠色商標上的神秘女子總是靜靜地對你展開笑顏。
定位生活的“第三空間”
星巴克其實選址的策略很簡單星巴克的定位就是“第三生活空間”,這是什么意思?就是家和辦公室,中間還應該有一個地方可以提供大家休息、暢談,包括來洽談一些商務的環境,星巴克進入市場的切入點就是這一點。第三生活空間對我們來講是什么呢?在1999年星巴克沒有開店以前,如果大家想談一些事情會去哪里?是麥當勞、肯德基,或是去一些中餐館,如果在用餐的時間去沒有問題,但是非用餐時間去哪里?這些確實是有很困惑的事情,而星巴克當時切入點也就是針對能夠給客人提供一個談的場所,這也決定了星巴克選的一些理念,包括一些方法。
近5年來,星巴克幾乎平均每年開10家店,每天賣掉的咖啡超過1萬杯。如此迅捷的步伐,秘訣是什么?
“星巴克給我的方便大于給我的味覺享受。”一位正在品嘗咖啡的方小姐這樣說道,“它總是出現在最繁華的街道最顯眼的位置,于是當逛街逛到疲憊時,當雙眼在電腦屏幕前感覺酸澀時,當朋友來了沒地方說話時,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星巴克。”
這正是星巴克想要的--任何時候都能夠為熱愛星巴克的人群提供服務。而支撐這份雄心的是一張明晰的選址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