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圍繞企業如何獲得利潤的是盈利模式而非業務模型。企業存在的本質是利潤最大化,企業的生存延續更要靠盈利來支撐。如果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本金,但沒有產出,當資不抵債的時候,就只有關門大吉了。前些年,我國的大多數網絡公司就是因為只有業務模型,但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型,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不知道如何獲取收益,最終悄無聲息地走向了末路。所以,在創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業務模型和盈利模型。
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反復使用的。以家電銷售行業為例,國美、蘇寧、三聯等公司的盈利模式非常類似,它們都是通過渠道來獲得收益,即通過收取各種雜費、延期支付貨款、快速變現利用頭寸進行資本運作等模式來獲得收益。這種盈利模式在一定的時期內是可以復制的,前提是國家的法律政策不發生大的變動,外部競爭格局未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當然,這種盈利模式也可以在同類型的企業中復制。
第三,盈利模式是公司的價值創造過程,是一種方法和途徑。通俗地講,就是企業賺錢的方法,這個方法決定了企業的未來,也決定了企業相應的投資價值和投資類型。因此,創業者的視點應先聚焦于在產業鏈的背景下分析企業的價值鏈,找到其盈利模式的特征,之后關注企業的產品價格、技術水平、投資者關系、管理程序和組織結構等等。
第四,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盈利模式貫穿于企業的所有生產經營活動中。從企業發展的周期來說,不管企業處于哪個階段,盈利模式都是存在的。可能有的時候,業務不掙錢,盈利模式不清晰,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預期,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能夠讓公司的投入得到價值回報,并獲得再發展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