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卓君是翟方莉的同班同學,主要負責業務。那段時間,她下課后要騎著自行車到十幾里外的廢品站做學徒。起初那里的師傅不肯教她,怕多個同行搶生意。為了取得那位師傅的信任,小呂每天都去幫他做工,搶最臟最累的活兒干,而且分文不收。最終師傅被感動了,教了她很多東西。一個月下來,她可以熟練地使用桿秤,用手摸摸就知道瓶子是不是好塑料做的。
05級會計專業的李雅靜負責財務,回收站一成立,她便到學校的財務室,跟著會計學習日常的記賬、查賬、控制預算等;葛琳琳負責辦公室,同時兼職倉庫管理員,做完功課,她就跑到其他廢品回收站去,學習廢品的分類與管理。外聯部的成員則都到市場上去搞調研,看收購價格行情,與校外廢品站建立合作關系。
經過一個月的學習、摸索,回收站開始步入正軌。通過校團委的幫助,廢品回收站很快在學校里出了名。但即便如此,還是很少有同學主動打電話聯系,更別提把廢品送上門了。思前想后,她們決定主動出擊,直接到宿舍、教室去收。
“想是這么想,真正邁開這一步很不容易。女孩子愛面子,敲開其他宿舍的門后,你推我我推你都不好意思進。”翟方莉說。剛開始,為了相互鼓勵,大家都是一起出動,一段時間后,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走進教師的辦公室和其他年級宿舍了。
1萬多個瓶子、上千斤紙、上百斤塑料、近千斤紙箱……這些簡單的數據,記錄著回收站同學們第一個學期的付出與收獲。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創立廢品回收站的“元老們”要離校實習了,要想讓回收站繼續發展,就必須引進“新鮮血液”。現任回收站站長汪幸婉,就是被翟方莉一手栽培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