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葉嵐算是有心人。她是北師大珠海分校2006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2007年9月,她和同學騎車繞到會同村,當場被精美的建筑、深厚的底蘊以及破舊不堪的現狀驚呆了。
“我當時去了碉樓、莫氏大祠堂和棲霞仙館,祠堂旁邊有個五金加工廠,聲音刺耳,揚起一片灰塵,跟祠堂雕梁畫棟的風格和文化底蘊形成強烈反差。而棲霞仙館,荒草叢生,可以自由出入,墻面還畫了不少防水、除白蟻的廣告。這都讓我感到很惋惜、很痛心。”付葉嵐說,“會同村像一個很美麗的姑娘,但一直沒有人知道她的美、保護她的美。”作為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她覺得自己有責任讓包括本校學生在內的更多人了解這個“嶺南民居活化石”。
回校之后,付葉嵐花了半年時間,請她的系主任及幾位老師同學一起,對會同村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全面調研,拍攝了大量的照片,最后形成了一份詳盡的報告。他們通過展覽、論壇發帖等形式,讓師生們關注身邊的“寶貝”。曾經與她調研的老師們,也在一屆屆學生的課堂上介紹會同村的歷史文化。會同村成為一些北師大分校學子大學生活的共同記憶。
創業聚集
老村租金便宜,吸引了不少大學畢業生在此創業,大學生改造豬圈而成的酒吧,每個月收入多則五六萬,少則一兩萬。
燕子埔村民所言非虛,保留有村場的會同村和官塘村的村民比燕子埔村的村民見證了更多大學帶來的變化。
由于會同村租金便宜,一個偌大的老房月租不超500元,不少師生、清潔工在此租房。畢業于北理工珠海學院的蔣松雪,可說是把商業經營帶到這條古村來的第一人。
2008年,蔣松雪畢業后,開始在學校周邊尋找創業機會,希望成立一間酒吧。他看到會同村周邊許多農家樂每到周末都吸引許多游客,而會同也是珠海今后著重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旅游肯定會越來越紅火,“周邊有北理工和北師大的學生,附近又沒有娛樂場所,酒吧肯定有客源”,這個應屆畢業生信心滿滿。
選址時,他找到了會同村保護區外圍的一個倉庫,門牌號是“2046”,和王家衛的電影同名,有點意思,就確定將其作為酒吧地址,并將酒吧命名為“會同存藝”。和房東一打聽,發現這里原來是房東家的豬圈。“雖然當時是豬圈,但是我看到里面的空間和我們預想的酒吧大小剛好相符,就定下來了。”接下來,蔣松雪和自己的父親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將一座豬圈改造成了會同村的第一間休閑酒吧。
建設期間,不少村民路過,都會好奇地進去看兩父子裝修。這個平靜怡然的農村,因為經濟發展不起來,加上政府政策保護老村建筑,已經許多年沒有過土木建設了,所以蔣氏父子引起了他們的關注。在這樣寧靜又相對落后的農村,村民怎么也無法想象要建酒吧,都以為要建大排檔。蔣氏父子在干活,村民就在旁嘰嘰喳喳地討論:“怎么選在這個地方啊,我小時候還在這撒過尿呢……”
2009年,當他們將酒吧裝修成中國風特色,頭一天把燈亮起來之后,就再也沒有陌生村民進來過。“他們站在外面,很好奇,但都不進來,也許覺得這是個高檔場所,所以不敢進吧。”蔣松雪說。
酒吧建成后,人氣不錯,每個月收入多則五六萬,少則一兩萬。許多北師大珠海分校和北理工珠海分校的學生紛紛組團到這里消費,本村一些愛玩的年輕人也是這里的熟客。他們都和村民相處甚歡。
2010年,毫無美術專業功底的蔣松雪還與父親親手用水泥制作了一個高兩三米的李小龍像,擺放在酒吧門口。李小龍扎著馬步,一條龍圍繞在他身旁,威武霸氣,一時間引得不少村民好奇參觀,這為其酒吧增添了不少辨識度。李小龍的水泥像出現在嶺南古村落里,混搭中透著和諧,它在會同村也變成了一個地標式的特殊存在。
私人會所
北師大珠海分校的幾位教師、學生不久前來到會同村,開始為這里的嶺南古建筑“再成長”帶來新鮮的思路和開發模式———私人會所。莫氏的一間祖屋,會同村面積第二大的一間舊宅,也準備開發成私人會所。莫氏的后人就是看過他們的會所“樣板房”后,才愿意將房子租給他們進行改造,“讓會同村的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屋主說。
白天做飯做菜,給大學生送外賣;晚上在舊倉庫里翻修自行車,翻新后再銷售給學生。北師大珠海分校的朱馮武,2010年畢業后來到會同村,尋找創業所需的廉價出租房。他先是租房住了下來,慢慢地租了另外幾套舊屋,做起了生意,生意的對象都是北師大珠海分校的師弟師妹。生意已然步入正軌,舊倉庫里的二手自行車堆在一起,多達300輛,蔚為壯觀。
而他做的一件更為出彩的工作,是與北師大珠海分校一位加拿大教授合力將一間舊民居改造,使其成為一個古樸又新穎的私人會所。
“會所”這詞,在會同村其實并不新鮮,因為早有雛形。會同村內的一個中西合璧的園林式禪院,名叫棲霞仙館,由莫仕揚的嫡孫莫詠如于20世紀初為他的愛妾建造,也是這位成功買辦消暑度假、交朋結友的鄉間場所。幾十年后,會同村的發展陷入停滯,老建筑日漸衰敗,這個早期的“會所”也早已名存實亡。
朱馮武改造的這所老房子,位于會同社區居委會隔壁,有大約200年歷史,被朱馮武師生選定了“琴棋書畫茶”主題。推門進去,質樸的竹簾懸掛,綠色盆栽映襯著小院,大廳擺著一張偌大的木桌,上面擺放著茶壺。會所還有一個書房、一個琴房兼旗房,燈飾獨具匠心,古樸而又新穎,與老屋的風格相得益彰。這個會所不對外開放,只作為加拿大老師自己招待朋友的一個場所。
“我認為會所是會同村商業與文化保護相結合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因為會同村都是民宅結構,難以用于其它開發。建私人會所既可以把古建筑保護起來,又可以合理開發,產生效益。政府進行保護和開發固然好,但有其局限性。私人的保護開發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模式。”朱馮武說,他的這個會所“樣板房”已經得到不少人的認可,并形成效應。朱馮武表示,會同村的民居產權所有人多在海外,難以聯系,而且他們往往不愿意將祖屋交給他人開發,擔心祖屋受到破壞。“其實他們也希望古屋能在得到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只是難有這樣的模式讓他們放心。”
不久前朱馮武他們租下了莫氏的一間祖屋,是會同村保護較好、面積第二大的一間古宅,也準備開發成私人會所。莫氏的后人就是看過他們的會所“樣板房”后,才愿意將房子租給他們進行改造。“我以后也將拓展這項工作,讓會同村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屋主說。
除此之外,會同村2007年建立的“畫家村”,也逐漸與高校形成了良性互動。北師大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的老師曾帶學生來這里交流、學習,未來這些畫家或會在北師大舉行畫展、論壇交流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