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永遠在賺錢。許多人以為“超人”投資眼光精準從不出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過去十年和黃僅投資3G業務就曾虧損上千億港元,換作別人早就倒閉了,但是和黃不但沒有倒閉,甚至一直保持盈利——業務多元化,擅用資本“財技”其實才是李嘉誠的真正秘訣。
首富李嘉誠過去兩個月連環傳出售賣香港和內地資產,不斷惹來“撤資”傳聞,甚至逼得他親自現身澄清。不過輿論并不會真的成為超人的障礙,過去一周他旗下的電能實業再公布要分拆香港電燈上市,市場上又傳出屈臣氏也將在未來一年獨立上市。
從年初試圖拆售服務式住宅,到資產注入房地產信托、出售中港兩地業務,再到新業務上市,雖然不斷被部分人認定是“撤資”,但更多人已經意識到這是長和系在轉變的經濟形式下推出的新一輪資本運作。
在香港,長和系企業以其過去20年無論順境、逆境,甚至業務巨虧或經濟危機都能保持盈利著稱,廣闊的版圖和多元化的業務類型為李嘉誠的資本騰挪造就了空間。這個全球“財技”最高超的商人之一,今天正在他可攻可守的領土上調兵遣將,重新布陣。
首先最大動干戈,也是最刺激外界神經的當然是出售業務。兩個月前和黃透露要出售陪伴港人40年的百佳超市,在香港民間掀起巨浪。李嘉誠出售百佳的理由很簡單——這個香港第二大超市,新鮮食物銷售市占率超過40%,大中華分店多達345家的龐大百佳去年盈利只有區區8億港元。毛利率過低的百佳在高增長的屈臣氏集團中已經成為負累,再考慮到近期屈臣氏上市的消息,更不難理解李嘉誠為何再容不下百佳。
第二步,在出售業務之后緊跟著的是將資本投入新的業務。手握巨額現金的李嘉誠絕不會隨意出手,而是永遠嚴守價格低、回報高的原則。在此前的專欄中,筆者舉過許多他“抄底”海外的例子,其實近期即將分拆上市的香港電燈(簡稱港燈),同樣是這樣一個精彩的故事。
三十年前,李嘉誠以29億港元“抄底”,向陷入財政困境的置地集團買入港燈35%的權益,演化至今天的電能實業市值已超過1400億港元。香港政府為了穩定電價同時保障電力公司的運營,立法允許電力公司享有凈固定資產13.5-15%的準許回報,這意味著公司每投入100塊錢都包賺13.5塊。大家可以想象港燈瘋狂擴張,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二十多年!可惜世易時移,隨著電力市場即將開放,全港用電量降低,13.5-15%的回報已不復存在。在超人家族中,港燈如同一個即將遲暮的美人,雖然依然儀態萬方,但再不“嫁”,恐怕就佳偶難求了。
這就到了李嘉誠資本騰挪的第三大范疇:分拆上市。運作成熟、增長趨于平緩,尤其擁有高現金流可以用來派息的業務,是李嘉誠最佳的上市融資工具,也最受市場的歡迎。港燈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不過,長和系最喜歡分拆上市的無疑還是房地產業。開發成熟的房地產項目大多沒有多少盈利增長空間,但是有穩定的租金收入,分拆上市后容易獲得融資。其中以房地產信托方式上市既能夠用高派息吸引到投資者,又不會威脅到產業的控制權,可以說是李嘉誠的最愛。
最后,李嘉誠大耍“財技”并不僅僅為了融資擴張,也緣于他對于負債率的警惕。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即將在明年退出量化寬松,明年下半年到后年利率將顯著上升,大大加重企業償債負擔。目前和黃的負債率已經達到32%,分拆港燈的電能實業負債率也接近30%,如果算上眾多聯營公司負債的話,長和系需要攤占的總負債可能再高數倍,同時,僅在明后兩年就有872億港元債務到期。分析人士相信,在連環套現后長和系至少可以削減約1500億港元的債務,而分拆港燈上市后電能持股量低于50%,則可以將近500億債務轉移。
李嘉誠永遠在賺錢。許多人以為“超人”投資眼光精準從不出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過去十年和黃僅投資3G業務就曾虧損上千億港元,換作別人早就倒閉了,但是和黃不但沒有倒閉,甚至一直保持盈利——業務多元化,擅用資本“財技”其實才是李嘉誠的真正秘訣。
以下為07年《全球商業》和《商業周刊》采訪李嘉誠的訪談實錄,訪談中,李嘉誠談到了他為什么花90%的時間思考失敗,他分享了企業管理的三項原則,談到了他所信奉的“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的經營哲學。干貨頗多,或許能讓你有所啟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