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鎮蔬菜協會會長李光林,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闖廣東打工,后得到一位貴州同鄉指點,在廣東開平租地種西瓜,2000年回鄉發展,帶動了50多戶鄉親種菜或種西瓜。他告訴記者:“很多老鄉和我一樣,都是被貧窮逼出去的,學到技術回鄉發展,打工改變了我們一代人啊!”
外出打工改變了觀念,改善了生活。可另一個社會問題明顯暴露出來:留在家里的都是孤獨的老人和兒童,農村在打工潮的沖擊下,由貧窮變得蒼老,縣里開展扶貧攻堅時,常為山區缺乏勞動力而苦惱,但大家堅信這些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終有一天將成為家鄉建設的生力軍。
縣領導每年都帶隊到沿海城市看望務工人員,聽取他們對家鄉建設的意見,鼓勵他們學好一技之長,回來建設家鄉。縣委書記古鵬,在縣里召開的一次外出務工鄉友獻計獻策座談會上說:丹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夏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又過境丹寨,為大家創造了干事創業的條件,希望你們多學點本領,將來回家鄉后,與我們一道共同把丹寨建設得更美好。
農民創業的靠山
面對一個仍有1.5萬多貧困人口未解決溫飽的國家級貧困縣,要讓農民在家鄉的土地上致富奔小康,不能靠空想和幾句口號,只有充分調動干部和農民的積極性,政府當好農民的靠山,干部當好群眾的參謀,讓干部群眾主動投身到發展產業中去,引導返鄉農民把目光盯到發展產業上去。
雖然外出打工多年,很多青壯年學了一身本領,但依然兩手空空,為幫助他們創業,丹寨縣決定從緊張的財政預算中,每年拿出500萬元作為風險基金,抵押2000萬元信貸資金給農民,作為發展壯大產業的風險基金和貼息。
在貸款方式上,采取縣內工作的干部職工、5戶以上的聯保農戶、有經濟實力的個人和經濟組織,均可為農戶擔保貸款。為樹立榜樣的力量,還要求實職副科級以上干部,在全縣范圍內自定對象,擔保貸款幫扶農戶。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