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對你們一定是個不小的打擊。
白惠峰:是啊。人心不穩應該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較大的困難。不久,又遇到了第二個較大的困難,這就是缺乏后續資金。公司成立之初,為了保證公司正常運行和研究順利開展,我們選擇了一個成熟的產品進行經營,后來市場發生很大變化,產品滯銷,沒有了收入。為了省錢,開始壓縮所有的開支。
點擊二
焦點關注 技術研發對環保產業的意義
關鍵思路 以技術打開市場環境政策是后盾
記者:您創業初期,正值我國環境保護的管理工作向科學管理轉變的時期,你們的產品能不能及時滿足這種需要?
白惠峰:技術開發確實是關鍵。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后,在10多年的實踐中發現,相當多的污染問題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只要加強管理,既可以解決一大批老污染,又能防治很多新污染。但是,僅僅依靠人為的行政管理難以做到監管到位,需要引入科學管理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對污染源實行在線監控。原國家環保局污染控制司司長王漢臣提出開發在線監測儀產品時,這方面的知識在我國還是個空白,在山西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就連咨詢都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更不用說看到一個完整的樣機了。我們的研究遲遲沒有突破。我們到底怎么做才好呢?公司對人員做了調整,我挑起了技術開發的重任。
這對我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對以往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革,精簡了公司內部的研發隊伍,向社會打開合作的大門,實施社會化協作。為了找到最為理想的合作者和最為合理的研發路線,我一面在太原擴大聯系范
圍,把觸角伸到了更多的高等院校;一面向北京擴展,到國家專利局、高等院校、國家圖書館查資料,到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找專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每周兩次在太原和北京之間往返。我們在新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研究路線;在更高的起點上,重新揚帆續航。又經過兩年努力,我們終于解決了在線監測的技術問題。
記者:這項技術的難點到底在哪里呢?
白惠峰:我們那時主要研究的污染源是鍋爐煙氣。煙氣是快速流動的氣體,其中含有粉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質,監測儀必須能準確并分別測出它們的即時濃度、累積數量;還要在煙道這種嚴重污染的地方,確保監測儀器正常運行和數據準確,確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那時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實驗中那些瞬時的、累積的、分類的數據,數以萬計,這些數據靠人工記錄和整理,并從中找到規律,這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